杨 昊
编者按: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是借助一个青年学生的双眼看到的当前的美国,这位二十岁的孩子不仅看到了美国的表像,还透视了该国的文化深处,更可贵的是他还议论我们民族的所长所短。这样的好文章,不应当从读者的眼皮子底下溜掉。
有人说,亲历大事件总是幸运的,无论悲喜。2008年的机缘巧合,我在美国见证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就这样体验了危机下的别样生活:大学室友的失业与求职的焦虑;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使另一个室友生活发生跌宕起伏;中国工商银行等中国金融资本高调进驻华尔街;11月的一场“美国大片”──总统竞选
美国人的房子、票子、车子陆续出现了缩水、动荡。截至2008年11月,房屋缩水4万亿美元、股市蒸发9万亿美元、美国50万人失业、底特律的拯救行动,当这些接踵而至时,美国人也不例外地游行示威了。面对着如此多的游行,我们似乎终于明白经济好坏更是民主社会的硬道理。
我住在旧金山,那里的物价很高。不少人在经济危机之后直接上街哭穷,其实,美国人是好日子过惯了,完全不知真正的苦日子是啥样。美国人的奢侈生活,那是我们所看不下去的,广明灯、长流水、大排量汽车,好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而在现今危机之下,美国竟然叫着自己不行了,还说你们中国也就不行了。美国曾经通过产业空心化浪潮,把实业发展到国外,然后,美国人拿着美元去买外国产品,其中主要是中国产品。再后来通过发行国债、企业债,把钱从这些从事实业劳动的国家“借”回美国政府、企业再去使用。就这样,一笔钱,美国人用了两次,于是财富聚集到了世界一极。由于美国人如此使用货币,于是让美元成为了世界货币。加之美国以其先进技术,成功地讨得了中东酋长们的开心,让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计价货币。此时,大家都要为了国际支付能力,去赚美元,然后为了这些赚来的美元保值增值,又不得不去买“最安全的”美国国债。这样一来,美国人缺钱找银行借,银行找华尔街借,华尔街找联邦借,联邦再去找中国、日本、中东借。于是中国、日本、石油输出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而美国人借到过分的时候就产生信贷危机了。美元就这样绑架了世界。
如今,美国说不行了,我们也就跟着喊急。我们怕自己勤劳双手赚来的2万亿美元打水漂,怕改革开放30年保持的经济增速减缓,怕如今8%的GDP发展速度难以保证。故而,继续增加国债、稳定局面的做法我们依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分析一下其实很简单,你欠银行100万,银行逼死你;你欠银行100亿,银行生怕你死掉。因此,金融危机里面“大而不倒”成为了王道。于是,经济紧缩时,大的、强的是不会死的,寡头们继续存活下来;小的、弱的就消失或者被寡头廉价吞掉,而到经济复苏时这些资产的价值就又恢复了。那么寡头对中小资本的“剪羊毛”也就如此真实的发生了。所以,我们为美国过分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主要应该对自己手里的美元和人民劳动成果负责。
庆幸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经济和政府调节所具有的自我恢复功能仍然是可靠的。当前,美国的这种危机中的国有化收购,其实从出发点上与前苏联和我们当年的经济国有化是不同的。我们当年是通过国家政权把民间资本收归国家来经营管理。而美国这种危机中的收归国有,是出于政府对公共利益和私有制的保护,而不是一种对私有制的取代,以市场收缩时收起来,市场恢复了再放归市场为调节。当年危机中大陆伊利诺伊银行和信托公司(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 and Trust)要倒闭,但“大到不能破”,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将其收入,当市场好转了,又以资产重组方式放回市场。于是就成了后来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所以,相关媒体们高呼着的《美国书写资本主义新篇章》、《Wall Street has Gone》等等,那都是我们杞人忧天了。其实,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很简单、很正常的资本循环。以前各种各样的经济状况中,美国人见识得也不少。只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了,我们有钱借给美国了,信息业也发达了,我们才开始关注。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他们的“哭穷”是别有用心的。
所以,有学者说:“甭替美国操心,多为自己操心。”反观在产业链竞争中,我们只占据低端的制造业,而美国人则掌握着郎咸平教授所谓的“六大软环节”,其实说白了就是控制定价权的环节,也是真正需要优秀人才的环节。这就说明为什么美国经济状况再麻烦,大学生还能有一定的就业率,而我们所谓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却仍就业难。我们总说是由于学生总量大,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无用武之地。我们的产业结构使我们需要的是大量机械化的双手,而不是高智商的大脑。可我们并不缺乏高智商的大脑,缺乏的只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和改变现在的人才资源的机制,这与学生在大学期间专业不匹配没有关系。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像华为、富士康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完整的产、销、研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我们需要面对任何一个产业都要有一个“完整解决方案”。
日本当年有一刚开业的工厂得到了美国10万台收音机的订单。但是,美国厂商要求产出后贴美国公司的标签。10万台对一个新厂来说,不是小数目,可是老板盛田昭夫不干。这个工厂发展到后来就是索尼(SONY)。可我们很多实业集团,特别是有实力、有市场的实业集团却被外国资本不断收购。中华牙膏、活力28、南孚、乐百氏、小护士、苏泊尔、大宝等等企业,依次被联合利华、美洁时、吉列、达能、欧莱雅、SEB、强生等外国企业控制。通过这些收购,外国企业把我们经营出的成果,直接纳入他们的产业链体系。你用劳动赚10%,我贴标签得90%,不可谓不舒服。这次商务部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公司的收购算是一种哪怕是晚来的觉醒吧。
实业的掠夺是嫁接产业链,而服务业则直接破门而入。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直接说要亏损三年占领大陆市场,家乐福、麦德龙等公司也都早已铺开网点“深入人心”了。星巴克公司用着中国的成本卖着美国价格的咖啡,还径直进入了故宫九卿房。外国服务业在铺开网点、深入人心、稳定消费群之后,定价权自然获得,此时赚回铺开网点时候的亏损十分容易。
从以前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到现在的全球化产业资本的入侵,其实都是一样的侵略。你对着国外的图纸做着附加值最低的工作,他们还能天天说你这个超标,那个不安全。我们难道没有发现只有美国找我们借钱时,我们要求他们要保护好中国在美资产,美国人这回才会是好好重视我们的每一句话,并虚心在中美论坛中面对中国官员的“教育”么?中国身为经济大国,要有理想有志气才能有更多的尊重,追求平等相待,开始分庭抗礼是必然。
在如此“侵略”的现状下,我们怎能眼前有饭吃就行了?勤劳的中国人还可以在2030年之前仍然保持如此充沛的人力资源,赚这样的苦力钱,不是说该不该赚的问题,而是你能赚多久的问题。是不是继续埋头苦干到你没能力干了为止?虽然我们凭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可以这样赚钱,账面上也很辉煌。但是,一个企业的好坏不是净资产的多寡,而是永续经营的能力。同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不是赚了多少外汇,而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结构调整也强调很久了,就连北京胡同口关心政治的扇扇子大妈都能侃两句新闻联播词,但是,落到实处才是真。我们的“勤劳”所掩盖的不合理现象是会一一凸显的,每年20%的产能过剩,导致出口贸易必须顺差。基于这样的现实,欧美的经济危机也就自然的影响到我们了。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不是个小数目,直接修建了公共工程则有点简单。老百姓看着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和自己日益膨胀的钱袋子,哪样更有诱惑力让他们消费呢?诚然公共工程对一个大国来说是重要的,但是4万亿只发挥了4万亿的效果,还真就成了一锤子买卖。倘若用它去培育市场、扶持实业、帮扶民营、扩大再生产,是不是能让人直接看到钱袋子在鼓呢?现在的中国人在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之后,早就有私有制心理了。哪样更有诱惑力?哪样才能更调动积极性?也许这样的积极性才是4万亿所追求的更大效果吧。
现今中国的大学生毕业需要找更多的智力型的工作岗位。只有找到能够发挥的平台,才能让人学有所用,就像从古到今,各个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的都是知识的崛起。世界上最大的人才资源要靠哪种机制才能得到发掘和利用呢?修铁路盖楼房的工作,许多大学生不想干也干不了。中国传统思维中总是存在“花大钱办大事”的观念,所以,总是筹集资本想做大,认为大才能强,于是为了做大而做大。这样就出现了德隆集团、东星集团这样的规模能闹大,但是永续经营能力极差的企业。然而,美国人也知道要做大,甚至热衷于垄断。但是,每一次扩大和垄断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好的公司、大的企业无一不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文化和公司理念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对比之下,我们太多的企业是在投机,太多的公司是在简单地做加法,这样的做法必然出现那种发展好了就卖给老外,或者通过贷很多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吃不消反自累。这就是浮躁,趋利的浮躁,疯狂的浮躁。
所以,浮躁的社会产生浮躁的企业,浮躁的企业招入浮躁的学生,浮躁的学生充斥着浮躁的大学。当人人追逐着自己利益的时候,往往社会就浮躁起来。改革开放开始的时期,父母那个年代为了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路奋斗下去。而当父母们为我们改善了生活环境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不浮躁地来冷静思考。逐渐多的冷静思考的学生,自然使大学氛围轻松而沉实。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的走入企业才能让企业安定。当一大批企业能够冷静地去慢慢培育自己的经营能力,一点点做大的时候,社会才算是和谐了。危机中的美国,我们看似风生水起,但是,身处其中我完全能体会到美国人所保持的一种基本安静的心态。尽管外面大风大浪,美国在校的学生也都不像我们这样如热锅上的蚂蚁。点点滴滴都反映积淀的厚度。因此,越浮躁只会越出问题,上进心也不是浮躁的理由。在文明国家里不应该有那么多的受过教育的文盲,很多现实和本质要静下心来看清楚才明白。
美国人如此疯狂地绑架世界,却也能保持着五大湖那样的平静;我们一心想稳定地发展自己,却老是充斥着扬子江那般的浮躁。面对这样一次全球性的大萧条、大危机,我们如何冷静地思考,科学地应对所产生的经验都必然会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我们也需要由内而外的积淀这样一种应对危机的淡定态度和科学精神。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都是内部积淀后而开始强大外延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