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已经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融资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广东分行,已经完成了与境外银行清算协议安排和账户开立、清算渠道建立和汇率报价等准备工作,其境外对接银行中银香港也为试点进行了系统改造。此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举措意味深远,给人一种官方决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明显信号。再联想到近年中国与韩国、日本、阿根廷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大规模本币互换安排,为确立人民币在相关国家的国际储备地位助力,以及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政策安排中,不难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开始主要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官方正式推动的发展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驱动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综合实力强盛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产出、贸易、货币金融、政治和军事等在全球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和稳固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规模和利用外资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创新纪录。在此背景下,本世纪初以来人民币逐渐呈现升值趋势,人民币的地位和信誉逐步提高,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支付和结算。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均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在有些发达国家,人民币也成为当地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逐日公布与当地货币的比价。这说明,非正式、民间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早已启动。人民币国际化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贸易的计价结算、国际信贷与金融产品交易的支付结算和私人与官方的储备资产持有。近期推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必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当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以下几个现实的驱动因素。
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需求迫切
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迫切要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助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意味着进行贸易的企业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贸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首先可以节省用美元结算的汇兑成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而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因此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以美元兑人民币为例,银行按交易金额的1.25%收取汇兑费用。如果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其次,可以节省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有调查显示,进行衍生产品交易费用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为控制汇率风险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可省去衍生交易费用。最后,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减少一次汇兑本身就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相关环节,缩短了结算过程,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资金运转速度。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国内企业,尤其是进出口规模大的企业,对人民币结算期待已久。
二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中国进出口规模尤其是出口规模巨大,而且长期保持高增长率,外汇结算产生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高达25616亿美元,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进口11331亿美元。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中国连年保持对外贸易顺差,2008年实现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欧、日、韩和东盟。美、欧、日等境外企业与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境内企业要承担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汇率风险,企业涉外经济交易中的不确定因素会明显减少,经营成本和收益的可预期性增强。我国与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通常是以第三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境内企业和这些国家的企业也都要承担汇率风险。用人民币结算可以部分消除我国和周边地区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支持
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利大于弊。除了前文提到的节约交易成本和减少汇率风险以外,学术界还着重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影响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支付手段,并由此需要持有更多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在经济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减轻对美国等原有主要货币发行国的依赖,更加倾向于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对人民币的发行和调节权,施展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在完善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磋商与协调中的发言权,减少现行国际货币体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使我国国际地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人民币国际化可使中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和其他经济收益。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国际铸币税收入。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发行成本极低,发行国际货币就相当于从别国大量征收铸币税。目前我国无形中向美国支付了巨额的铸币税。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使中国得到再投资收益、国际贸易收益和清算收益。再投资收益等于国际货币发行国利用境外其他国家储备的本币资产进行再投资而获得的投资收益与向非国际货币发行国支付的融资成本之差。国际贸易收益是指国际货币发行国在承担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职能时而获得的收益。清算收益是指国际货币发行国在为非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本币清算过程中向后者收取的费用。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外,金融危机客观上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说明,建立在一个国家货币基础上的全球结算体系肯定是不稳定、不牢靠的。需要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作为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选择问题。目前,建立一种全球统一货币或货币单位的时机尚不成熟,比较可行的是由多种货币共同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很多国家希望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让人民币尽早成为可兑换货币,以便为国际金融体系增加储备货币供给,发挥稳定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作用。近期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这种国际需求的呼应。
人民币国际化的谨慎性考虑
可以看出,目前政府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从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和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等角度考虑,政府希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但另一方面,由于担心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伴生而来的人民币汇率的更大波动、人民币大规模跨境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特里芬两难”带来的问题等,管理层对正式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持非常慎重的态度。
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愈来愈高,加之中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这些都为人民币充当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奠定了基础。但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除了以上有利的因素,政府还受到一些牵制因素的困扰。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为其他国家大量增加了人民币供给,这就需要为持有人民币国家的政府和私人部门提供巨大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而眼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存在市场规模较小、金融工具单一、金融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等缺陷,没有能力为各国提供足够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足够的投资渠道和广阔平台。尤其是人民币债券市场在规模、交易活跃程度以及机构建设方面与欧美债券市场差距悬殊,这是短期内政府无法使人民币成功跻身国际货币行列的重要原因。
人民币较高程度的国际化还要求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实现自由兑换,即允许中国居民和企业自由地将人民币转换为其他货币,到国外投资。这在短期内实行起来也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麦金农曾指出,中国政府为了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意延迟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实施了温和的金融抑制政策,以使政府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从金融体系获得铸币收入,同时从金融体系获得比较廉价的贷款,用于支持经济改革的成本。其结果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还不能跟国际接轨,同时,A股市场的股价居高不下,远远超出成熟市场的股票价格水平。如果匆忙实行人民币可兑换,那么,大量货币有可能兑换为外币流出去,这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此外,政府还担心,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若过早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国际游资进出无阻,国内资本市场完全暴露,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而增大货币国际化的投机冲击成本。政府担心无法同时实现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因而暂时放弃了第一个目标。因此,政府实际上是有意推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或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滞后于中国国民产出和贸易在全球中的地位,中国在世界贸易和世界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的比重在2007年已经达到11%左右,但是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却几乎为零。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展望
货币国际化通常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由民间向官方、由周边国家与地区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由部分国际化向完全国际化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过程。回顾以往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对中国来说,日元国际化是最具参考价值的。因为日本也是在完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同时美元已占据国际货币霸权地位并在国际贸易支付、金融产品交易和各国储备资产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发展的。此外,日本也是一个东亚国家,它的许多重要贸易伙伴集中在东亚地区,它与东亚地区的经济体有密切的经济贸易投资关系。但是日本在推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忽略区域经济基础,直接走向全球国际化;二是国际化战略内外分离,国内金融市场运行长期偏离国际标准化;三是忽略了开发日元的国际储备功能。因此,中国应重视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避免重复日本走过的弯路。
鉴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现实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该分步骤、分阶段、同时推进人民币民间国际化和官方国际化。
按地域分布依次实现人民币周边化——亚洲化——南方化——全球化。首先在已经允许边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行全方位的人民币国际化,将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全境人民币结算;允许这些经济体持有和购买中国的金融资产,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交易;尽快与这些经济体签订本币互换安排,以维持双边贸易稳定发展并支持对方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第二步是将以上做法扩展延伸到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多数亚洲国家。第三步是再延伸至与我国经贸投资关系较密切并接受我国经济援助的南半球发展中国家。最后一步才是将人民币发展到全球所有国家。
按行使功能划分先推进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再推进非居民人民币债券股票基金交易。实现非居民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交易的关键是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一直力图阻止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而且坚持认为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若过早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国际游资进出无阻,国内资本市场完全暴露,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而增大货币国际化的投机冲击成本。正是出于以上考虑,中国尚未实现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可兑换。如果人民币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非居民持有和使用人民币受到较严格限制,必然导致人民币无法成为各种金融产品计价和交易手段,无法被其他国家居民作为投资或储蓄资产,也无法被其他国家或地区当局作为外汇储备及其稳定汇率的货币锚。人民币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因此,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达到一定规模后,下一步就必须开放资本项目的兑换。而资本项目可兑换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中国将不得不承受人民币短期汇率的较大幅度波动。
按交易主体划分先满足民间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要求,后实现人民币官方储备与干预货币需要。人民币最终将发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替代一些国家的部分美元储备。2008年底,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分别是64.03%、26.51%、4.08%、3.27%,美元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近年来很多国家已有减少美元储备的愿望,但鉴于保持体系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急剧缩水和实际支付与投资需要的考虑,并没有对储备进行明显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将是非常缓慢和渐进的。这也意味着,人民币要在全球储备中占有相当的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与美元和欧元平起平坐,还需要长时间培育外部需求和建立信誉的努力。
制度性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正式开启,人民币的国际化功能将逐渐拓展,地域覆盖将渐趋扩大,国际地位会持续提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允许人民币较大幅度地自由波动,并将承担起推动和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部分责任与义务。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