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军
摘要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习数学,不能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观察数学生活,激发应用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问题充溢于生活的每个空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者应紧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实现学生认识的质的飞跃。
2 深化教材使用,培养应用意识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知识应用的实例,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实例,并发挥其作用。教师在运用这些教材实例时,可将问题引申,开放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的“观察与测量”,要求学生把不同形状的小旗糊在小木棒上,然后旋转小棒观察到小旗转动后所产生的相应立体几何图形,这就是很好的数学应用实例。可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按教材提示去做实验,观察、体会这些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和原理,而不能认为这类实例简单明了,没有必要耽误教学时间,让学生看看书就行。
3 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模型是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之上组织展开,并在解题中要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教学“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一节内容时,可利用原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来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三种题型内在联系,形成统一的模型,得出结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应用乘法计算。教学实践表明,构建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 开展课外实践,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者要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在课堂内、用在课堂外,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展示在同一生活实际中应用多种数学知识或展示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学习“统计图”后,一位教师设计“交通中的数学问题”小课题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坚持到各个主要交通路口调查统计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定期观察,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XX主要路口非机动车辆违规情况统计图”,将调查分析结果写成了一份研究报告。再如,学习了“圆锥体积计算”后,可让学生测量沙堆,计算其体积、重量;学习了“长方形的表面积”后,可让学生编制粉刷楼房的开支预算等等。通过科学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养成探索精神。
总之,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应用意识,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够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唯有如此,才能使数学在应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