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异化的再审视

2009-06-29 09:10穆晓霞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

穆晓霞

摘要:在学术评奖、学位授予和职称评聘等现实利益驱动下,高等学校学术失范行为、学术腐败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高等学校学术失范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根源,也有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主体根源。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有待于道德力量的重塑,更有待于管理机制的重构。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异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67-02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崇高使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高校学术失范、学术腐败问题既损害了高等学校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者的声誉,也将导致社会良知、伦理底线、学术长城的自我坍塌。本文拟对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原因略作剖析。

一、高校学术异化的问题透视

1、高校学术异化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失范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粗制滥造,重复研究,浪费精力,其中以低水平重复研究为典型。有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投入精力不足,重视数量指标,轻视质量保证;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重视经济利益,轻视社会贡献。有的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精品意识,平庸之作泛滥,粗制滥造的产品盛行,为了职称、学位、利益在研究中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求发表出版,不求学术创新。有的教师在科研中缺乏静心钻研的精神,只选择效益好、周期短的开发项目,不愿选择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性项目,不考虑学科的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在—个学科和领域长期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

2、高校学术异化中比较隐蔽的现象。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失范中比较隐蔽的现象就是不讲规范,浮躁轻率,自以为是。自我就是标准,自我就是法则,自我的研究就是最高水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炒作。不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学术研究,而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追求轰动效应,随意标榜“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填补空白”。从事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不求新,不钻研,不查典,不熟悉原文原典,只能泛泛而谈。从事应用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而是故弄玄虚、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闭门造车。只能提出问题,却不管解决问题。制造出很多的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文化垃圾,形成了大量的似是而非、又假又空的学术泡沫。

3、高校学术异化中比较传统的现象。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失范中比较传统的现象就是学术界、教育界、科技界的“门派”、“门户”、“门槛”观念。有的专家学者,缺乏应有的胸怀和风范,圈内的拉拉扯扯,相互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圈外的惟我独尊、排斥异己、拉大旗作虎皮。垄断学术资源,压制不同观点,控制学术话语权,无法形成学术交流氛围,严重妨碍学术正常发展机制,更谈不上学术批评和学术批判。有的专家学者,缺乏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的重大项目决策中,唯领导意愿而行,提供的决策支持和决策数据,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和损失。这些现象和行为严重损害了高等学校的形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学者声誉。

4、高校学术异化中最为恶劣的现象。学术道德失范中比较恶劣的现象是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署名不实,或篡改研究数据,或在申报课题、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中弄虚作假,或在职称评聘、学术奖励评审、科研基金项目评定中,通过拉关系、通关节、联络感情、送钱送物等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或政府官员以权力谋学位,高校教师以学历谋资源,或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标准滥发学历文凭和学位证书,甚至用文凭和证书换取“赞助”、“捐资”等败坏学风和校风。国务院学位办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在这场“博士大跃进”中,一些国家部委领跑了“官员博士化”进程,有的部委博士比例达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政府官员博士学历大跃进是权力侵蚀学历的背后隐情。这个层面的学术道德问题甚至可以称之为学术腐败问题,它的影响最为恶劣,破坏性最大。已成为一大学术公害,是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堕落的典型表现。

二、高校学术异化的原因反思

1、高校学术异化的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悄然走来,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猛烈撞击,这势必使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处于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品交换法则必然侵蚀到高校的政治生活和教师的精神领域,在高校教师中引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淡化了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导致了部分高校教师的信念迷失、道德滑坡和精神荒芜,在社会生活中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状况和现实利益,曾令几代人激动和钦佩的保尔·柯察金,在他们眼中只是与比尔·盖茨做比较的一个符号,物质比精神更重要,已经是部分高校教师业已认同的生存原则。这使众多学者更多地注重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较少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问题。

2、高校学术异化的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冲突和价值多元化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现在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金钱观念和效能观念与传统知识分子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谦谦君子,与世无争,趋时顺势”的责任感,在高校教师中逐渐为希望社会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环境,让社会与个人更快得到发展的个人效能感所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羞于谋取物质利益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解体,高校教师更多地认为个人和事业的发展和获取应有的物质待遇应当是互相联系的和统一的,只讲奉献而鄙薄物质利益被认为是不合情理和人情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在今天社会对个性的张扬给予了更多的鼓励、关爱和宽容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观念的前卫性、行为的随意性、目标的功利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职称评聘、课题评审、评先争优等现实利益的驱动下,部分高校教师其反思能力和反思深度正在迅速降低,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含金量正在减弱,其学术价值判断和科技价值判断的尺度等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泡沫化,这种学术泡沫在完成晋级评奖等非学术功能和技术功能后很快就变为学术垃圾。从而使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级”“优”失去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高校学术异化的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语境中异军突起的大众文化迅速扩张为文化的主流形态,大众文化追求的是快速与普及,丧失的恰恰是独创与个性。传统学术规范与主流文化形态的交融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在客观上挤压或诱使专家

学者在学术上不以独创性或个性化为旨归,重创了尚未来得及发展壮大的原创性力量,使成功介入现行大众文化的专家学者乐不思蜀,使尚未介入现行大众文化的部分专家学者心驰神往,也使少数坚持原创研究、严谨治学的专家学者心态失去平衡。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成长规律的影响,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记忆和深厚的政治、历史积淀,因而在大众文化和虚拟文化的感召和诱惑下,更多地将传统视为藩篱而加以逾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创造性劳动,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有一定的风险性。从事科学研究要经得起“诱惑”,要耐得住“寂寞”。学术创新有赖于学者内心的独立与坚守,创新在于强调学术个性,坚持独特的学术观点,坚守寂寞的研究道路。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对人类知识量的积累,而在于对人类知识质的推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才是科学研究的崇高追求。但是有些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对待科学研究中的名和利,缺乏学术自律,试图通过捷径来取得成功,形成了诸多的学术失范和学术失德行为。因此,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呼唤学术道德建设机制的改进和创新,在学术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只有在对现有学术文化系统不断反思、超越和重构的基础上,开拓建设一个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互动性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高校教师稳定的、持久的、统一的、理性的行为约束,营造出既有规范约束又有道德规范合力作用下,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道德的传承者。

4、高校学术异化的制度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竞争在规范化过程中不断加剧,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因其有形和能被量化、指标化,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显示出价值与利益的差距,因而每个人可直接感受到它的作用而具有价值优位。而隐藏和渗透在这些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后面的精神动力、道德品质和政治因素,则因其无形且无法量化、指标化,很难显示差距而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作用。在目前的高校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导向政策机制下,教师为了职称评聘、课题评审和晋级评奖不得不尽力炮制“学术成果”,从而导致了学术的异化,学术研究不再是为追求真知和创新思想,而是变成了评职称、拉课题、争夺学术资源、谋求加官晋爵的敲门砖,这是普遍存在的功利、眼前、外在的工具价值取向盛行,而人文、长远、内在的精神价值取向淡化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这种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术导向政策的片面性导致了部分高校教师为求得发展背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甚至投机取巧、道德沦丧、越轨犯规,试图通过捷径来取得成功,造成了诸多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和学术腐败问题。因此,高等学校要在破解与平衡学术的规律性与规范性、学术的民主性与法治性、学术行为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矛盾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研成果的学术评价标准,坚持科研成果形式评价与科研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者评价相结合、数量评定与质量评定相结合,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实现学术研究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只有随着学术标准的重新认定、考核方式的根本转换,摆脱数字化的单一模式,凸现出评价系统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操作性,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行为,并成为教师的一种理性追求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崔颖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
高校财务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及应用
基于管理学理论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体系探究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