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型工业化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

2009-06-29 09:10王亚玲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陕西指标体系

王亚玲 邓 玲

摘要:陕西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新型化水平还比较低。要推进陕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就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竞争能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关键词:陕西:工业化阶段;指标体系;新型化

中图分类号:F4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64-03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已经在能源、有色金属、化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烟草加工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建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工业基地。尽管陕西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陕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陕西省政府也不断推出和细化各项政策措施。但是,近年来,陕西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依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陕西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和“新型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陕西工业化阶段分析

工业化阶段评价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子指标: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即人均GDP;②产业结构指标,即三次产业的产值比;③城乡结构指标,即城镇化率;④就业结构指标,即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这四个方面看,陕西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由初期进入中期阶段。

1、人均GDP指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出率水平。2002年陕西国内生产总值203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523元;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369.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3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间增加了6倍,年均增长11.8%。工业增加值也由2002年的533.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89.97亿元,年均增长16.8%。

2、产业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变化趋势。工业化进程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动过程,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工业化基本实现阶段,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近年来,陕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4.9:45.5:39.6调整为2007年的11.1:54.3:34.6。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长较快,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下降。

3、城市化指标。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城市化水平反映了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集中程度。2002年末陕西全省总人口为3673.7万人,城镇人口1135.17万人,城镇化率为30.9%;2007年总人口增加到3748万人,城镇人口为1522.44万人,城镇化率增加到40.6%。

4、就业结构指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陕西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在不断下降。2002年,陕西就业总人口为1873.1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占到53%、16.5%和30.0%。2005年底,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50.8%、18.5%和30.7%。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2002年减少了46.2万人,降低了2.2个百分点。

二、陕西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食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标准来衡量,陕西工业的“新型化”水平却不高,存在着工业经济效益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1、工业经济效益不高。陕西工业增长质量较低、企业效益不高,整体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二高二低”状态。2002年,陕西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基本上都低于全国水平。2006年各项指标较2002年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在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产品销售率上仍然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2、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陕西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与东都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数字鸿沟”还在扩大。2005年,陕西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90,排在第17位。而位居首位的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2.46。2007年。陕西电信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收入、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05.6亿元、161.4亿元和62.6亿元;广东则达到2987.6亿元、1097.9亿元和238.9亿元。陕西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普、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24.8%、43.2%、13.9%,而广东普及率分别达到40.2%、84.3%和35.9%。

传统产业在陕西工业经济中仍占有绝对地位,主导产业相对初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2007年,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661.3亿元;而江苏省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4689.96亿元,仅南京市就达到了2393.54亿元。企业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上看,2006年陕西省专利申请数5717项,专利授权数2473项。而同年,广东省的专利申请数达到了90886项,专利授权数为43516项,约为陕西的16倍和17倍。

3、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能源办联合下发的全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显示。陕西近几年的GDP能耗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06和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204吨标准煤/万元和1.160吨标准煤/万元,而陕西分别1.426吨标准煤/万元和1.361吨标准煤/万元。陕西资源消耗大,一方面是因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高能耗产业发展较快而且比重大,另一方面是这些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手段落后。能源使用效率普遍偏低。此外,如果将资源无序开发中的资源浪费计算在内,陕西对资源消耗就更大。比如,陕西省煤炭回采率平均不到30%,而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规范》明确要求煤炭矿井回采率最低不应少于75%。陕北一些油井采收率竟然低于20%。这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其余800多公斤的原油全部流失。陕西当前正面临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压缩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同时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也带来了“污染迁移”。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陕西生

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优势没有得到发挥。陕西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结构总体上比较年轻,人口年龄构成中15~64岁人口占72.91%。此外,陕西城镇化率比较低,乡村人口2225.56万人,占59.4%。如果把陕西乡村人口降到现在东部的水平,将增加2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由此可看见。陕西未来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但是陕西人力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首先,人口素质低,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2006年,陕西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为2635人,文盲率为9.35%,高于全国9.31%的平均水平,高于北京4.86个百分点。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看,陕西劳动力素质也比较低。2007年,陕西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到7.4%,而北京为35.75%,上海为28.4%;其中,没有上过学的占到陕西就业人数的7.4%,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其次,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陕西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应用型人才缺乏;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缺乏,基层、生产第一线人才严重不足。第三,高层次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陕西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虽然存在高等教育优势,但是为自己培养的人才并不多,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第四,就业压力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据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陕西登记失业人数23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4.02%,就业岗位供需缺口超过30万个。

三、提升陕西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人才得天独厚。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陕西新型化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新型化水平不高必然会进一步制约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陕西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新型化”质量和水平。

1、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型的转变,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形式。加快市场化进程。具体而言:一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壮大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二是加强要素市场建设,使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特别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消除各类资本流动的障碍,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打破部门和地区壁垒。

2、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方面。因此,陕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做到:一是围绕现有的优势产业群,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二是深化和扩大“军转民”成果。陕西是我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涉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等部门。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技术力量雄厚,陕西发展新型工业化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通过“军转民”,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的共同繁荣。三是发展高新技术,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发挥信息产业的作用,用信息产业改革传统产业,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竞争能力。当前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关键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等措施,引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要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扶持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重点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三是充分利用陕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多的特点,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行产学研项目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企业为中心,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产学研开发新格局。

4、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于陕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出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通过开发节能降耗的重大技术,注重采用节能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于资源的消耗;二是增加治污投资,强化环境治理,严格环保管理和执法监督,严惩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行为;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生产协作,强化配套协作,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园区内及园区间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5、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充分发挥陕西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可以被作为被开发的对象被人们认识和有效利用。针对陕西人力资源现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一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寨质。重点发展基础教育。确保基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应用性人力资源培养。二是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还要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投入。三是解决好就业问题。失业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解决好就业问题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陕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但要解决城市下岗再就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为劳动力自由流动解除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陕西指标体系
A different kind of pet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