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超
在文综测试中,要求考生对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强调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高三历史教学从总体上重新安排,使之有序地进行。笔者认为历史科复习:第一轮应进行单元复习,仍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但要适当加快速度,突出主干,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要强化专题复习,一定要在每一专题之下精心设计子专题,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专题复习,既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又不要把知识点搞得过细。这两轮都以本学科为基点,要在模拟考试开始前完成。四、五月份模拟考试期间进行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历史、地理、政治三科教师应通力合作,集体备课,选准“热点”,可适当开设“热点”专题讲座,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而且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当抓好“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的“大逆转”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三个体系、两次大战为主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
——中外历史的比较与联系
着力点二:学好基本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应包括: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一要“贴近史实,接近科学”;二要“实事求是,不囿于某些非科学的结论”;三要“具体分析,避免绝对化”。
③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微观”主要指具体史实,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时只会“就事论事”仍属微观; “宏观”主要指一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和根本的发展趋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一方面“宏观认识必须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宏观认识,仅仅是就事论事,很难作出正确的结论”,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④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首先要认识到“文明演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纲”;其次要认识到“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与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著名史学家刘宗绪先生说: “实事求是是原则,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⑤阶级和阶级斗争。
⑥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应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着力点三: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掌握学好历史学科的学法,不仅要靠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和积累,而且历史教师应加以启发和指导。
解题能力是解题时考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解题能力训练应包括三个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四个重点环节(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题规范化)。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典型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通过练习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重视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样答”。研究高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