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静
[摘 要]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被鲁迅称为“晚清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本文拟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小说部分情节及主人公老残的身上,来探寻作者的个人思想轨迹,从而达到对这部作品更深入理解以及对刘鹗其人其事有一个公正评价的目的。
[关键词]《老残游记》 老残 哭泣 实业救国
二零零九年的八月二十三日,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去世一百周年纪念日。近百年来,关于刘鹗其人其事,颇多争议,褒贬不一。
1857年至1909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清政府对外无力抵御外敌的蚕食侵略,对内无力阻止内部的分崩离析。满清政府之所以能够还保持着一个完整帝国的结构,不过是数千年来封建体制的强弩之末。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办法睁眼看世界,只能从历史中,从对自身的感悟中寻求答案,探索解决之路。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刘鹗作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呕心创作了《老残游记》一书,他的个人思想轨迹也从作品中得以体现:
一、以传统的士大夫思想为主导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的传统士大夫们多以此作为处世的指导原则。尽管刘鹗脱去了士大夫“循规蹈矩,猎取名利”的旧套,无志功名有心实业。但这一原则已渗透进骨子,这一点可从刘鹗的部分生活经历及其文学作品中得以印证。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提及:“相约倘若国家有用我辈的日子,凡我同人,俱要出来相助为理的。”光绪14年,黄河决口于郑州,投效于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庚子之变,赈粮平粜,民赖以安等等诸事,均是其“达则兼济天下”的具体体现。
相传,太谷学派第二传南宗山长李龙川曾有“将来天下,二巳传道”的话,这“二巳”就是指刘鹗与另一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而刘鹗也身体力行着太谷学派的宗旨。无论是在《老残游记》中大力宣扬“三教合一”,还是在生活中“一事不合龙川之法”,“辄怏怏终夜不寐,改之而后安于心”等做法中皆有体现。他在写给黄葆年的信中说:“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并推黄“以教天下为己任”,自己则要去“以养天下为己任”。这个天下要如何来养,刘鹗找到的办法就是搞实业。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刘鹗无论是进入福公司做买办,在沪办“五层楼商场”, 在京、津议办自来水、电车、电灯等实业,还是上下奔走,希望介入筑办卢汉铁路及其支线的事务,这些实践由于主客观上的巨大差距,也只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均可将之看做是其寻求“养天下为己任”的载体的具体实践。
其时,没落的清王朝正如一条“洪波巨浪”里的破船,在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了。刘鹗作为一个不入“仕途经济”的体制外的一员,也就只能寄希望于“驾驶的人并未曾错”,只要“送他一个罗盘,他有了方向,便会走了”。这个指方向的“罗盘”,能否指出正确的方向姑且不论,仅在送“罗盘”的过程中,就被人认作“他们用的是外国方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并被人用“断椿破板打下船去”。此情此景下,刘鹗也就只有转而“穷则独善其身”了。
当然,“济天下”与“善其身”也是互为里表并不对立矛盾的。作为主张以“教养”二途思想救国救民的太谷学派传人,绝对的“独善其身”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在得知“急于做大事”的酷吏玉贤和刚愎自用的刚弼所作所为后的仗义执言、设法救济,及刘鹗自己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挺身而出“赈粮平粜”活民无数这些具体行为中不难看出来。
二、虚构的老残是其精神化身
在绝大多数的《老残游记》的研究文章中,都是将文中的主人公“老残”同其作者刘鹗视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种等同,是将刘鹗的生活经历、人生哲学,同作品中的“老残”之所遇所思逐一对照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老残游记》第一回至第十四回,成书于1903年间,刘鹗时年四十七岁,距因山西矿事遭弹劾回京已五年,距清政府刚毅因其福公司通洋,而奏请杀之时隔三年。此时的刘鹗,头上顶着一顶汉奸帽子,举家移居沪上。两年前毅然赴京办理赈济一事,自己的义举可能已如过眼云烟,但国家的破败,民众的惨痛,不能不给作者留下痛苦记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固然激起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在向列强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同时,也掏空了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根基。必须要提到的是,刘鹗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銮驾逃到西安以后,为赈济北京民众而北上进京的。他在北京期间,所看到的政府逃亡,民众困顿,以及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是那些“伴驾西巡”的政府高官、“东南互保”的地方要员不能亲身感受的。限于刘鹗自身的处境(被称之为“汉奸”的自己和极度排外的义和团)及世界观,将之归罪于义和团,也是可以理解的。
《老残游记》的松散结构,历来为多数学者所诟病。这固然如刘鹗四子刘大绅所说:“《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初无若何计画宗旨,也无组织结构,当时不过日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竟尔风行。不独为先君预想所不及,且先君也未尝有此预想。”但另一方面,何尝又不是一个面对久病在床,无可救药的亲人,陪护者在旁边麻木无序介绍病情的一种真实状况的体现?“清官比贪官更可恨”这一现象,也更清楚地反映了作者对末日王朝里,贪廉等同,无力回天的无力感。作者既对这个国家、民族,有着极深的情感,但同时自身又找不到拯救这个病入膏肓国家的良方。也就只能哀叹:“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夢也!”
刘鹗在开篇的自叙中,将《老残游记》定性为哭泣之作,通过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绝望的哭泣。这种绝望表现在作者在作品中缓缓道来的语气中,表现在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对事物的描述当中,也表现在对末日王朝官吏的深深绝望之中。在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如小品散文式近乎完美的倾心描述,和对黑暗社会现实近乎白描的缓缓叙述,两者交织在一起,更是强化了这种哭泣的绝望感。
故笔者以为,《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而刘鹗本人,也如同时代的康、梁、孙、黄一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或者重生这个老大帝国,成为当时世界里寻求救国成功道路的探索者之一,并因这种探索的失败而成为祭献品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上下五千年》。延边人民出版社
[2]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4]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谷梁 2008年8月31日《文汇报》《 特立独行的近代知识者写在《刘鹗集》出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