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2009-06-29 02:39陈红英应四爱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陈红英 应四爱

[摘 要]分析了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以及构建毕业生信息系统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满足工程建设行业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 人才培养 毕业生信息系统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06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围绕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改革,结合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和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师资培训和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分析

(一)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咨询评估制的逐步建立和实施,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涉外的项目管理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能适应建筑企业结构调整和熟悉项目管理、创建筑精品的复合型知识人才。所谓复合型就是知识结构要软、硬结合,一方面应掌握某些工程技术知识,另一方面要懂得管理知识,具有经济头脑,同时还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1] 。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工程建设的特定性和复杂性,土建类专业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与专业知识要求相适应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体系

土建类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土建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广泛征求我校土木工程及其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研究开发、现场施工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我校“夯實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一体化双专业实验班招收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可以同时获得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工学及管理学两个学位证书。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重要反映,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高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的内涵充实和外延拓展。依据建设部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教学基本框架和培养方案,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介绍,强化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概念与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增开了各类相关的选修课,加大了人文知识培养力度,满足学生择业需要,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

教师在结合各门课程特点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建设了全校性网络教育平台,为每一门课程的网站建设、软件建设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达到以改促教,以改促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工程训练”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力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2]。因此,我们应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创设实践性的综合工程训练环节课程,提高工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增加能力培养课程。积极进行横向联系,形成良好的创新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建设小康型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程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各种专业实践环节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尽早参加工程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于工程实践的训练,建立实习基地就是一条解决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好路子[3]。充分利用我校业已成立的各个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家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发挥校企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并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因此学院有计划地派遣相关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培训与进修,使教师能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引导学科的发展方向。工程教育需要有素质精良的工程教育队伍,通过校企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精通工程技术的人才来校参与实践性环节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跨学科组团,到企业、工程一线调查研究,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四)构建完善的毕业生信息系统

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大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会以母校为荣,也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母校提供服务,比如能将专业需求反馈给母校,为改善培养体系提供依据,将自己职业探索的真实体验反馈给在校生,为在校生去他们所在的企业参观实践提供支持等[4]。我们利用部分已知的校友联络,通过大量细致的调查,建成了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信息资源库,着手建设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信息库,并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成毕业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校友之间可以交流经验,同时可以给在校生的就业提供适时指导。

三、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建类专业的产业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程建设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需要我们对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综合能力、师资培训体系以及毕业生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满足工程建设行业的高素质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沈良峰,廖继原,林彬晖等。培养土木工程综合素质人才若干问题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4):7-9

[2]缪宪文,左延红。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及发展途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5(6):45-48

[3]英健文,蔡立彬,崔英德。高等工程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8-51

[4]李昕荣,阮海涛。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的思考[J]职业,2005,3:65-6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