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摘要: 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中英两种语境中,色彩词汇的本体意义基本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色彩词汇的使用,有其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传统风俗等的不同,导致了中英两种语境中色彩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及文化意象的差异,甚至语义相反的情况。本文以红、白、黑、绿四种色彩词汇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色彩词汇中英语境象征意义相同与差异
色彩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语言习惯和传统风俗等的不同,导致了中英两种语境中色彩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及文化意象的差异,甚至出现语义相反的情况。研究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以更好地使用色彩词,加深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这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语言中用来描述色彩的词汇叫做色彩词汇。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大语系的代表,都有大量表现色彩的词汇。汉语中传统的表现色彩的词有“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现代汉语用来表达基本色彩的词有“棕”“褐”“红”“橙”“黄”“绿”“蓝”“灰”“白”“黑”十种。英语中有brown,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grey,white,black,pink十一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基本色彩词汇,除pink外,是一一对应的,它们在基本意义上也几乎没有差别。但色彩词是一种感官词,它不仅描绘事物的色彩,而且能传达情绪,抒发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着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情况下的色彩词汇已不单纯是表示颜色的指称意义了,往往蕴含着很深的内涵及思想。中英两种语境中,就色彩词汇的内涵和使用而言,同一个词常常大相径庭。现撷取红、白、黑、绿四种最常见的色彩词汇,分别进行论述。
一、红色
红色在表达色彩本意时,中英两种语言几乎是完全对应的。比如“红旗”译为red flag ;“红豆”译为love pea;“红茶”译为black tea;“红糖”译为brown sugar;“红酒”译为red wine;“血战”译为red battle;“红事”译为wedding等。另外两种语言在表达红色的深浅程度和类别的差异时,也大同小异。比如“暗红”译为dark red;“鲜红”译为fresh red(或者blood red,bright red);“深红”译为deep red;“淡红”译为light red;“粉红色”译为soft red;“玫瑰红”译为rose blossom;“桃红”译为peach blossom;“桔红”译为salmon pink;“枣红色”译为purplish red;“高梁红”译为Kaoliang red;“芙蓉红”译为poppy red等。与此相应,英语中的rouge red译为汉语的“胭脂红”;ruby red译为“宝石红”;agate red译为“玛瑙红”;bronze red译为“金红”;iron oxide red译为“铁红”;rust red译为“铁锈红”;brick red译为“砖红”等。这足以说明,在中英两种语境中,色彩词汇的本意表达几乎没有差别。
但是红色在表达寓意时,中英两种语言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红色在中华传统表达中为赤色。汉族的观念是亲近红色的,“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发达的象征。中国人对红色的特殊表达,已经被西方所认可和接受。在中西两种语境中,都认可红色为“中国红”。在中国元素的展现中,门上的大红灯笼、新娘的红盖头、英雄披戴的大红花及婚礼中张贴的大红喜字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里,用红色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人们张贴红对联,挂起红灯笼,用红纸包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又称之为“红包”。备受上司领导宠爱的称为“红人”,一旦开官得势,被称为“红得发紫”。“大红大紫”“红极一时”形容巨大成功。撮合美满婚姻的人被称为“红娘”,演员表演常常爆满谓之“走红”。“红利”是额外报酬,“红火”是旺盛的代名词,“红运”是好运,“红颜”“红袖”指青春美丽的女子。在京剧的化妆造型中,红色脸谱表示剧中人物的忠勇和正义。综上所述,红色在汉民族的心目中与吉庆、热烈、顺利、光荣、受欢迎、革命及正方势力发生联想。这种现象源于古代汉民族对日神的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从炎帝时的图腾崇拜,周代人的尚赤之风一直持续至今,可见,“红色”的联想意义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的。
然而英语国家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headed(狂怒的),red battle(血战,它也象征着危险紧张),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red flag(危险信号旗)等。另外红色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也就是红灯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红色(red)在英国人的意念中指鲜血颜色,西方人心目中鲜血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基于中英两种语境对红色理解的差异,在翻译古典小说《红楼梦》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es认为书中的“红色”对汉语文化的人而言,表示喜庆、幸福、吉祥,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才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因此,他在翻译时涉及红色的词语时作了一定的变通处理。他把回目“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翻译为:“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Golden Days.”这样翻译就比较贴切。
二、白色
与红色一样,白色在表达色彩本意时,中英两种语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如有关英语中各种白色的词语:white译作“白色”,pearl white译作“珍珠白”,jade white译作“玉石白”,silver white译作“银白”,milky white译作“乳白”,snow-white译作“雪白”,greyish white译作“灰白”,pure white译作“纯白”等;而汉语的“粉红白”译为pinky white,“象牙白”译为ivory white,“牡蛎白”译为oyster white,“羊毛白”译为wool white,“本白”译为raw white,“浅紫白”译为lilac white等。在中英两种语境中,白色都使人觉得纯洁可爱,都象征真理、光芒、纯洁、贞节、清白和快乐,给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觉。
当然,由于中英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民俗风尚不同,白色(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含义的差异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还有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等。这种文化现象源于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西方为白虎,是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与汉文化相比,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这与中国人崇尚红色异曲同工。在西方人眼里,白色象征纯真无邪。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如a white soul指纯洁的心灵;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叫Snow White(白雪公主),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white wedding指新娘在婚礼上穿的礼服,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婚姻的贞洁;它又象征着正直,诚实。如white spirit指正直的精神,white hand指廉洁诚实,white men指高尚有教养的人,它也象征幸运、吉利。
关于白色,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英语中的white有时表达的含义,与汉语中的“白色”没有什么关系,如:white lie(善意的谎言),the 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man(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white-livered(怯懦的),white elephant(昂贵又无用之物)等。另外汉语中有些与“白”字搭配的词组,实际上与英语white所表示的颜色也没有什么联系,而是表达另外的含义,如:“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菜”(Chinese cabbage)、“白字”(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白搭”(no use)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白”这个字,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异化。
三、黑色
关于黑色(black),英语中也有一些与中文含义相对应的单词或词组,如“炭黑”(carbon black,charcoal black)、“暗黑”(pitch-black,pitch-dark)、“漆黑”(dull black);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等。但英语中的black在译成中文时并非所有时候都译成“黑”,除了black dress译作“青衣”外,还有black tea(浓茶),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再请看下面的句子:Since Jack was made CEO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这里的“in the black”指公司盈利,在英语中“亏损“应用“in the red”,所以上句的正确译法是:“自从杰克当上总裁后,公司一直在赢利。”
就文化而言,黑色来自黑暗体验,使人感到神秘、恐怖、空虚、绝望,有精神压抑感。同时一直以来人类对黑暗有所敬畏,所以无论在汉语语境还是英语语境中,黑色都是悲哀的颜色,都有庄重肃穆感。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在葬礼上戴黑纱。另外,黑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阴险”、“邪恶”的含义,不过不一定用“黑”或“black”的字眼,例如:“黑心”(evil mind)、“黑手”(evil backstage manipulator)、“黑幕”(inside story)、“黑线”(a sinister line)、“害群之马”(black sheep)、“凶日”(black day)、“暗淡的前途”(black future)等。
黑色在中英两种文化中,表达的寓意都比较复杂。在中国古代,黑色为天玄,有沉重的神秘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而西方民俗文化中,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恶和灾难。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a black letter day(凶日),像2001年9月11号美国五角大楼和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摧毁,美国人称这一天为“Black 911”,即黑色9·11。
四、绿色
就物理学而言,绿色位于光谱的中间,是平衡色。中英两种语言对于绿色(green)几乎是相通的。如“豆绿”译为pea green,bean green;“浅豆绿”译为light bean green;“橄榄绿”译为olive green;“茶绿”译为tea green;“葱绿”译为onion green;“苹果绿”译为apple green;“森林绿”译为forest green;“苔藓绿”译为moss green;“草地绿”译为grass green等。而英语的jade green译作“玉绿”;mineral green译为“石绿”;peacock green译为“孔雀绿”;emerald black译为“墨玉绿”。还有中英相互对应的“深绿”(bottle green)、“暗绿”(deep green)、“青绿”(dark green)、“碧绿”(azure green)、“蓝绿”(blue green)、“黄绿”(yellow green)、“灰绿”(grey green)、“浅绿”(light green)、“淡绿”(pale green)等。
从文化的觉度来看,绿色与其它色彩不同,它在全世界的象征意义几乎是一致的,都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如世人公认的和平形象是一只口衔绿色橄榄枝的鸽子。绿色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绿色食品”是当今各国商家宣传其产品最具魅力的一招。green winter(温暖的冬天),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card(绿卡,发给墨西哥等国的入境临时作工许可证),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等。
绿在五色中排行第一,象征着万物生长。绿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韶光。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绿”来描写年轻貌美的女子,如:“红男绿女”;以“绿窗”指代闺阁;“绿云”即指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绿甚至指春天的流水。
由于绿色象征着生命、生机,因而现代汉语里绿的派生词大多与植物、农业有关。如:“绿洲”、“绿地”、“绿野”、“绿荫”等。
综上所述,中英两种语境中,色彩词的本意与象征意义都有异同之处。就不同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色彩词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是由于中英两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由此我们知道,语言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中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同一表达方式可能指的并非是同一件事,同一件事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了文化差异。尽管许多词已经成为历史用语,它们却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历史,透视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烙下了鲜明的文化印记。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与风俗习惯才能算是真正学到了一门语言。对于色彩词汇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象征意义,我们在理解时要特别留意,这样才能够更顺利地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4]于逢春.论民族文化对颜色词的创造及其意义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苑逸飞,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郑州大学学报,1997.3.
[8]吴进业.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