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蕊
最近,CEO们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在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的公司CEO们成了众矢之的,就连华尔街高管们丰厚的年终奖也被大肆批判。
通用汽车的瓦格纳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政府对通用的紧急援助要求其下台作为条件,奥巴马也出面声讨,称高管应该为汽车企业沦落到如此田地负责。虽然背后有董事会撑腰,但丝毫掩饰不住瓦格纳的尴尬。
雅虎的杨致远下台可谓颜面扫地,不仅获得了上到董事会、下至投资者的一致喝倒彩,就连雅虎的股价也在其下台当天就不争气地上涨了近一成,对于这位曾经的CEO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下结论说是否已经到了这些公司对它们的领导者进行“秋后算账”的时刻,但毫无疑问,作为公司的决策者,高管们确实该为过去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负责。领导力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在接受《商学院》杂志专访时指出,在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时候,人们往往关注管理更甚于领导力;然而,领导力才是企业在危机中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东西。
“缺乏领导力,企业就很难在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变革时生存下来。”科特教授说。领导力关系到企业的长期战略制定,要求CEO们拥有洞察一切并分析深层次原因的能力。“要想拥有安全渡过危机的领导力,CEO们必须知道,危机是怎样产生的?谁能/如何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自己擅长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哪条路是最安全的?如何稳定军心?如何变革?它一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案。”
紧迫感使你处之泰然
外部环境的动荡和变化总是促使我们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战略,做出变革以求自保。科特教授在《领导变革》、《变革之心》和《我们的冰山正在融化》三本书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发现,70%的企业变革无疾而终,只有10%的企业变革可以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们的领导者总是缺乏紧迫感。”科特教授说。
这句话或许会遭到CEO们的反对。因为尽管业绩下降,有的企业甚至无事可做,不得不停工或裁员以削减成本,但每天没完没了的商讨对策和战略调整的会议、连篇累牍的计划书和报告,以及公司内紧张的气氛,着实透露出CEO们对于未来的焦虑。
但是,请注意——那不是真正的紧迫感。
“真正的紧迫感只关注关键问题,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罗列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真正的紧迫感来自深切的获胜决心,而非患得患失的焦虑。”科特教授特别强调,紧迫感是一种积极主动、目标明确的长远的动力,立足于真实发生的状况,聚焦于核心的、重大的风险和机遇,而不是日常琐事。紧迫感更加不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它需要被人为建立。
我们总是被自满和虚假紧迫感蒙蔽了双眼
自满常常存在于那些屹立了很多年不倒、渡过数次危机并且在业绩或者规模上颇有建树的企业中。这种情绪会让人自以为是、冲昏头脑、看不到外界的变化。
安全渡过了数次战争和1929年经济危机、在“9·11”中几乎公司全毁的雷曼兄弟仅仅在两天后就恢复了办公,骄傲地号称自己会永远经营下去。可是当次贷危机袭来,这个存在了158年的金融帝国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而且是毁在了自己一手缔造的金融产品手上。“在大多数情况里,自满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自满情绪,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在具体条件下非常合乎理性。”科特教授说,“他们看起来都很有理想、有头脑、处事谨慎。更糟的是,他们可能也认为自己有理想、有头脑、处事谨慎。”
虚假紧迫感,顾名思义,就是给人造成紧张错觉的紧迫感。全公司从上到下都焦虑、恼怒、倍感压力。尽管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看起来工作也是热火朝天,却往往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甚至给公司带来极不理智的破坏。
虚假紧迫感多数是建立在公司面临重大失败后亡羊补牢的心态上,而且虽然心中焦虑,公司的行动却极为迟缓,结果延误了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其实一年半以前,华尔街的人们就意识到了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的存在。”科特教授说,“但是没有人展开行动。”人们一方面在自满的心态下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可以钻空子躲过一劫;一方面在虚假紧迫感的错觉中,对解决问题又采取了极为缓慢的动作,甚至不作为。等到泡沫破裂的那一瞬间,后悔已晚。
将紧迫感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
但是,紧迫感绝不仅仅只存在于危机到来之时,或者变革进行之际。对于CEO来说,只有将这种紧迫感植根于企业文化当中,才有可能让你安全度过每一个冬天。这说起来简单,人们实则容易陷入怪圈。“紧迫感使你走向成功,而成功会导致你自满情绪的产生。”科特教授说。在渡过危机之后,人的神经不可避免地会松懈,对于取得的成绩也难免骄傲。问题是,当紧迫感下降之后,要想再次建立,却比第一次困难得多。这跟中国的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一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个掌控全局的CEO,你需要知道,建立真正的紧迫感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要清楚,在企业现有的紧迫感中,自满和虚假紧迫感占了多大比例。
“总的说来,”科特教授总结道,“作为一个处在动荡环境和危机下的CEO,你需要做的,就是更聪明、更快速、更敏捷地建立紧迫感,然后简单、专注地将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