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军 何 军 王丽荣 李玉军
摘要总结了固原市保护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化肥和农药施用过量、有机肥施用较少、土壤元素不平衡和地膜污染等。提出了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减少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有效改良措施,以期为固原市土壤改良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存在问题;改良对策;宁夏固原
中图分类号S1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069-01
近年来,保护地生产由于连作重茬、不合理灌溉、重施无机肥及超量使用农药等原因,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硝酸盐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明显、微生物种群受损、农药残留富集等,从而使农作物和蔬菜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保护地土壤改良已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保护地土壤存在的问题
1.1化肥施用过量,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合理
化肥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以及重施无机肥、偏施氮肥,会恶化土壤理化性质,堵塞土壤空隙,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失衡、板结、污染和肥力下降,使农作物产量增幅减缓,品质下降。人们普遍反映的果不香、瓜不甜、菜无味、面不精、肉不鲜都是由于不合理施肥所致。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是一种严重威胁。
1.2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加大
目前,我国剧毒农药的使用已得到限制,但高残留农药在保护地生产中仍在大量使用。这使得一些保护地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都受到了严重损害,同时也污染了农作物和食品。
1.3地膜使用量逐渐增大
地膜制造过程中的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酯和二异丁酯,它们对作物的毒性很大,能阻碍作物叶绿体的形成,使叶片失绿、变白,而导致减产。连续覆盖栽培,会使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减少,并阻碍根系发育和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
1.4不合理灌溉
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将地面水通过垄沟引到地里,这种粗放的灌溉方式易使地下水位升高,如果再缺乏排水设施,地下水位便会长期维持在近地表的深度,通过蒸发,使表土积盐,从而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造成植物生长受阻。
1.5有机肥使用偏少或从未施过有机肥
在保护地生产中,有机肥缺少是最大的障碍因素。大多数农民以家畜粪肥作底肥在播种前一次性施入,但施用量对于高投入、高产出的保护地生产需肥来说明显不足。还有少数农民干脆不施有机肥进行耕种,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增加了化肥用量,而且土壤肥力也逐渐下降,得不偿失。
2保护地土壤改良对策
2.1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
根据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测定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这样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以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肥应与有机肥合理混用,在肥效上达到互补,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由于微生物肥料具有无污染、提高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和施用,从而减少对化肥的消耗量;施用长效氮肥和氮抑制剂。长效氮肥供氮比较缓慢,不会造成土壤中无机氮素的快速升高,使施氮周期符合作物需肥规律,尤其在蔬菜作物上可大大降低硝酸盐的积累和使用次数,经济效益显著。氮抑制剂是一种可使有效氮缓慢释放的化学品,如氮吡啉、双氢胺等,可显著减少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从而改善品质。
2.2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新型植物生长素,减少农药用量
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是一种生物化学制剂,对作物无毒、无副作用,可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水肥渗透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在保护地蔬菜生产的中、后期,由于大水漫灌、人工踩踏等原因而发生的土壤板结,极不利于根系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因此,该调理剂尤其适合保护地蔬菜生产。还可施用一些新型植物生长素以增加作物的抗逆、抗病性能,从而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以达到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
2.3推广可降解农膜,减少农田残膜污染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的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自觉清除农田残膜,把收集到的废膜统一进行回收;同时减少有毒农膜的使用,建议用黑色药膜或黑色可降解膜。
2.4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微灌工程合理灌溉
微灌工程是指由水源、水泵、过源器、输水管、毛管、滴头等组成的一套微灌系统。目前,微灌形式有滴灌、渗灌、微喷和涌泉灌。微灌既能省水、省电,还能避免盐碱化。在保护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作物选择与之适应的微灌方式。
2.5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进一步增加有机肥用量
不腐熟或腐熟不够的有机肥,由于C/N比过高,土壤微生物难以分解,作物很难利用,而且新鲜的禽畜粪含盐较高,不但不易被吸收,还会对作物根系有害,甚至加剧地下害虫的危害。腐熟的有机肥是一种养分较齐全的肥料,大量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有利于保护地蔬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