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丽
音乐声波是一种有节奏的弹性机械波,作为一种物理能量对生命的物质产生生物与化学作用。通过生物学研究实验表明音乐对植物和动物的发展都具有有益的影响。同样在心理学研究实验中,可以明显看出乐音声波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使内分泌系统产生有益的身心激素,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音乐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调节,为人类发展和创造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儿童的教育,早期教育对于开发智力,启发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各方面潜能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多方重视。
一、实施音乐教育促进右脑开发,有助于儿童左右脑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他潜在智力的开发
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金的美国斯佩里博士在大脑功能和结构的研究中有重大发现,他的研究证明:独立的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言语、书写、计算、分析等活动有关,它分管说、写、数学计算等功能;而右半球则在具体思维能力,如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整体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胜于左半球,也有的专家把人的右脑称之为“音乐脑”。人的创造力既与左脑功能相关,又与右脑功能密切联系,只要大脑左右半球得到高度发展,两半球的活动紧密配合,人的创造力就能得到高度发展。现在儿童期的器乐,舞蹈教学,以及奥尔夫教学等都可以锻炼儿童左右手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协调运动,从而促进儿童的左右脑的平衡发展。俗话说的“心灵手巧”,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音乐教育就是一种“手巧”与“心灵,交互促进的过程。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下面就以钢琴教学为例:钢琴演奏,是由人的“眼、脑、手、耳、脚”五个器官同时协调调配合来完成操作任务的“精细工作”。复杂的手指活动可使音乐脑(右脑)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由于手指的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剧增,需要大量的脑突触来承担这一工作,久而久之,右脑的新生脑突触就会不断增加,而脑突触的多少最终决定着人的智力水平和智力方向。可见,学习钢琴演奏可以开发人脑,提高人的智能,使左右脑平衡发展。而只有当大脑右半球的潜能也得到充分开发,左右半球合理利用、和谐发展时,人才更具创造力,才能更聪慧。可见,钢琴教育不仅对加强素质教育而目对开发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而且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如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二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马克思称“音乐是人类的第一语言”,他曾倡导人们要培养一双音乐的耳朵。的确世界上众多的杰出人物,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爱迪生、泰戈尔等等,都具备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欠缺了音乐这一科,是难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而得到平衡发展的。
二、实施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对象,一般不是现成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大脑中的想象使其具体化,这种想象便是形象思维。音乐在社会发展进程里,占据着不可低估的位置,它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雨果也曾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音乐描绘的是抽象的形象,从事音乐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表达音乐的内涵,而这种想象力,同时就是大脑的一种创造思维。在早期儿童教育中要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就要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就像陈云仙老师在钢琴课堂教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在弹到低音区的时候,要启发儿童想象是大老虎来了;在演奏高音区的时候,就想象小鸟在飞,这样既让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又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从而促使他创造力的发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较多地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人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因此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都能够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儿童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应该让孩子接触音乐。
与钢琴教育一样,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也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想象去不断加深对舞蹈音乐,舞蹈语汇,舞蹈作品的理解,这对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大有好处。而儿童的想象力,理解能力是多方面的,用舞蹈语言表现思想和情绪,也是一种表现能力。儿童通过舞蹈教育,形成一定的表演技能,可以用自身的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这是音乐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更能够从多方面启发教育儿童。儿童舞蹈教育近年来,培养了许多学校舞蹈骨干人才,这些学习舞蹈的佼佼者在学校一般都是文化课学习的优秀学生。舞蹈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作用于儿童的智育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智育水平。
三、音乐教育也能促进儿童非智力性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性因素是指人的自制力、专注力、适度感、分寸感等等,也就是人的发散性思维。音乐给孩子们的愉悦感使孩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赋予音乐以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使得学生带着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求知欲,专注、扎实而富于耐心地去学习音乐知识。譬如,歌唱中如何发声、如何咬字、如何表达歌曲的情感,学习器乐演奏的识谙、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舞蹈表演训练中的姿态的把握,动作的学习等等,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坚毅力、分寸感、适度感、想象力等。久而久之,就会磨练出学生攀登高峰的坚强意志、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从容不迫的良好气质。同时,也促进了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音乐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十诗,立十礼,成十乐”,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先秦儒家诸子认为音乐具有“善民心”“移风易俗”的作用,到近代王国维、蔡元培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都说明了我们先辈很重视音乐教育功能。而音乐教育的功能要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实施,从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其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体质的作用和功能尽早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也积极促进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的发展,为培养出国富民强需要的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国内外音乐界、教育界的专家们为儿童音乐教育这一基础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创建了各自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如德国的奥尔夫、匈牙利的科达伊、日木的铃木镇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在给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信中指出:音乐教育的普及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而基本的战略性措施。总而言之,随着社会文明与科技的逐步发展,越来越的人开始认识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音乐教育的队伍逐步壮大,预示着儿童音乐教育有着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