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芹
摘要:语文是情感表达的媒介,从古到今无论诗人学者都寄情感于文字表达之中。由于语文这种特点,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进行情感教育做以简单介绍:
关键词:培养情趣 情感 冶情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达到这个要求,除了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悟性及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素养外,中学语文还应重视情感教学。这不仅因为情感教学的重要,更是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语文教学中无论读文和写文,都是以篇篇文章为单位。“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古人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既是理,也渗透着情。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同样也包含着对事物的体验,特别是文学作品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心雕龙?知音》)语文教学中文、理、情三者应该是统一的。无情不能成文,无理不能立意。读写的过程正是“披文以人情”、“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把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化为学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促使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缺乏情感教学的语文教学将显得十分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更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反之,比较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渗透着情感.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在强烈的感染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有时手不释卷,十分入迷.家长、教师虽屡禁而不止。这是因为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而获得某种精神享受.情绪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却显得精神不振,兴味索味。尽管语文教材大都选自名家名篇。这里有教材问题.更有方法问题。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时会造成情感隔膜,而教学缺乏情绪感染,会让学生处于压抑状态。这些都说明语文的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情感是双向交流。围绕着教材,师生双方均应“披文以人情”。但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看,主要是人情、传情、激情、冶情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则是探情、动情、融情的过程。
人情,指教师在备课中要细心体验和品味教材中蕴积的感情,自己首先受到感染,并把这种感觉和情绪保持下来,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教者缺乏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无论如何是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的。因此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文”,也要备“理”,更要备“情”。备“情”不能完全诉诸理性,要独立感受。反复吟味引起情感上的激动和共鸣。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分析作品内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时,教师作了条分缕析的讲解或点评,诸如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深厚的同志友爱、军民的鱼水关系、真挚的骨肉之情……但未伴随着情感的激励,课堂死气沉沉,因而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完全诉诸理性的教学效果是不佳的。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未能人情,照抄教参,缺乏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仅文学作品的核心在一个“情”字,即使是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情感的因素仍然不容忽视。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评价马克思的一生时,渗透着崇敬、悲悼的深情;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倾情描摹,把自然景观融进了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中,寄寓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向往的浓浓情意;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等篇篇辞采飞扬,又都饱含鞭笞,警示之情;张溥《五人墓碑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篇饱蘸血泪,语势轩昂,给人无限感慨与鼓舞。至于重在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说明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深刻体验和关注之情。总之,人情才能把握情感因素,人情才能进行情感教学。
传情和激情,是实施情感教学的手段,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的途径,也是制造课堂气氛的艺术。传情,就是传达作品的情感。这有点和演员相似,教师宴进入情感的“角色”,教师的情绪应融入作品的境界,无论是讲述、朗读、动作、表情均应渗透着与作品合拍的情感。这是课堂上的“情感信息”的直接交流。教师发出的“情感信息”将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反馈——随着教师的引导和作品情感内容的不同,学生会出现轻松愉悦的微笑、愤怒紧张的表情、同情哀婉的眼神……传情还应把握作品情感的基调和节奏。《荷塘月色》交织着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从解不脱的愁绪——暂时解脱的喜悦——仍然解不脱的愁绪,体现了作品的基调和节奏。《记念刘和珍君》贯穿着作者的悲愤,为革命青年的牺牲而悲,为敌人的卑劣凶残而怒,而情感的表达有时凝重、有时激越,体现了高低间杂中回荡的情感节奏。总之,语文教材呈现出丰富多样、色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或喜悦昂扬,或肃穆悲壮,或轻松幽默,或凝重哀婉;有的如大江奔流,有的如清泉流淌,有的如回流激荡……教师必须在人情后加以传导。
如果说传情是教师身临其境的传达,紧紧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那么,激情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学生导人情境,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不同,教师体验到的东西学生不一定能体验到;加之教材永远无法与时代同步,与学生的心理经验同步,这就造成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教学中有一个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情感和认知理解不能截然分开,但情感的激发主要依赖于形象感染。教师语言情绪的直接感染,音像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在消除“心理距离”上还要注意“点拨”。“点拨”可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设心理沟通的桥梁。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比较注意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
冶情,指学生情感激发起来后,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交融,深深地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这是情感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冶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化语言信息为图像情景,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激荡。
总之,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首先是教师人情,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情、激情、冶情;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则相应地探情、动情和融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始终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