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2009-06-28 03:10杨春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杨春燕

[摘要] 高校扩招是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要举措。但是扩招所需要的各种配套改革与措施却迟迟没有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应该如何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各级高校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就对外汉语专业现阶段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构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校扩招 对外汉语本科教育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大学生就业的配套措施等都没有与扩招相适应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就业问题更成为关乎民生的最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逐步展开,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高校纷纷上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另一方面,对外汉语专业办学历史很短,尚未积累足够的办学经验,许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被人戏称为第二中文专业。除了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以外,目前办学水平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校匆忙上马,课程设置体现为各自为阵的局面,因而,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就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在国内有资格招收留学生的大多都是高校,因此,学生本科毕业后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担任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而出国任教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

那么,在当今形势下,除了就业口加强就业工作力度以外,高校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应对呢?本文提出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拟从课程设置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富有竞争力的本科毕业生。

一、新时期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以上对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要依据如下几个原则:

1.改革观念

扩招以后的本科人才培养不能是传统高等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而应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那么,本科教育就是打造适应能力强的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就专业建设来说,适应力强就是专业适应面宽。在课程设置方面具体体现在要淡化专业、扩宽就业口径。就新时期的就业环境来说,对外汉语毕业生的走向,我们的设想是,一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一部分从事专业相关的其他教师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公务员文秘等其他工作。

2.夯实基础

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就意味着要培养针对岗位的工作技能,本科教育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学习潜力上。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强化让学生“成才”,淡化针对职业岗位的“立志”。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双语的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和双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上。

3.注重实践

语言能力和师范素质都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两种能力。对外汉语专业现在普遍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传统观念中,都很注意“我知道……”而忽略“我能做……”培养新时期能应对各种新环境新变化的高质量毕业生就应该在本科阶段系统训练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新时期,坚持这三个原则才能有效克服浮躁、应对变化。

二、构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基础是大量的语言类课程支撑,学生能力的专业优势应当体现在汉语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本文从与传统对外汉语专业不一样的特色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讨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常规培养模式是单一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面窄,难以适应新时期扩招以后中国的国情。本着顺应形势加强改革的精神,依据以上各原则,我们提出在新时期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模式的具体内容概而言之指“一个核心、三个加强”。“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三个加强”是加强中国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师范素质培养、加强双语双文化特色。

1.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语言应用能力既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要求本科生必须面对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语言应用能力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就业适应性。所以,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为了体现语言应用能力的核心地位,我们围绕读、写、说三种技能搭建读写说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教学平台:一是语言理论知识平台(传统对外汉语专业教学重点);二是语言材料知识平台(即文学文化学习平台);三是语言技能实践平台(即读说写语言实训平台)。

这三个平台的中,第一和第二平台是第三平台的基础,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来谈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无异于空中楼阁。但是仅仅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扩招背景下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转岗的能力。

对外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以致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来安排课程,既符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这里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应用”二字上。也就是语言实践环节。

为避免长期教学过程中文科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忽略不计的积弊,在语言实训平台,我们在第一课堂保证充足的课时。除了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及传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外,专门安排每个学期40个学时的语言实训课程和40个学时的写作课程,6个学期一贯,连续三年的语言技能实训。

语言实训课程包括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读写说三种技能。

“读”的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与文学和语言理论课程配套的文学作品和语言著作读后感的写作或作品介绍这些书面的方式,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文学史阶段论文或体裁欣赏论文等方式来操作,以每个学生在班级的名家名作讲解这种口头的方式来检查和督促。

“写”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个人博客和纸质文章两种方式的写作来操作,训练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

“说”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在班级的作品讲解和诗歌朗诵、英文背诵、双语演讲和辩论、话剧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实训内容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原则,遵循精读与泛读结合的原则,遵循教师要求必读篇目与学生自选篇目结合的原则,遵循读写说三位一体相互贯通的原则,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2.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乐于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培养有根的一代。在物欲横流和技术独霸话语权的当今,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大量的思想精华和人生智慧,能帮助人们走出精神世界的空虚。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后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对于培养新时期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类课程兼有古今纵横两条线和物质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开设中国文化与民俗、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三门课程。为了实现语言能力的核心目标,在文学文化平台上,增加了大量作品选读的课时,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阅读,避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是学生“解读”作品的书面作业,一个是学生“讲解”作品的口头练习。

3.加强师范素质培养

这个“加强”我们通过师范模块系统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来实现。师范技能的训练当然主要通过上述介绍的各类语言实训课程中的学生对作品的讲解即真正让学生“下水”来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模块除了通常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理论、美学、逻辑等理论课程以外,我们还开设了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弘扬祖国文化的“一笔一画一表演”的特色课程。“一笔”就是书法课程,要求学生写好毛笔字;“一画”就是简笔画课程;“一表演”是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几十个学时难以达到培养较好技能的目标。我们把这三种技能的课后训练放在每个学期的语言实训课中来检查和督促。

4.加强汉语、英语双语双文化特色

就人才的类型来说,我们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

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懂得外语以外,在新时期拥有双语技能的人才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职业适应面宽。更主要的是,拥有双语技能不仅指会说两种语言,而是指能够理解和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双文化素质能有效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除了有利于提高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能力之外,也能提高不同方言之间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方言民俗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等之间的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资金和技术交流逐渐成熟,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交往中的一大瓶颈。双文化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因此,无论是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实践环节,我们都按照汉语英语、中西文化、中西文学两条线索(其中含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的框架来设置,力求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培养贯通中西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扩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和求学深造的适应性的良好途径。

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大课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国平,张彬等.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OL].中国网,2009-04-02.

[2]黄明建,何文政.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机制[N].贵州日报,2009-07-21.

[3]日本:全球毕业生遭遇“就业冰河期”[OL].

[4]丁杰.大学生实习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与职业[J].2007,(12).

[5]新西兰:职业教育顺应市场需求[OL]

[6]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7]北京语言学院.世界汉语教学概况[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8]李扬.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9]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0]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12]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13]毕艳丽.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6).

[14]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15]教育部推进2008年高校改革八大举措[OL].人民网,2008-01-04.

[16]戴岚.对外汉语专业多元化实践模式初探[J].汉语国际推广论丛(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本衔接办学模式中职阶段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