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凤
[摘要]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面对目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改革更显迫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职业生涯 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能否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社会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滞后的矛盾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高度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带来竞争激烈的双向选择机遇,也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没有统一的《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没有一本权威的教材。有调查显示,78.1%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但是,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其重点只在帮助大学新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解决大学新生从高中到大学这一人生转折点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大学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生活费用的安排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高等院校很少涉及大学生在校四年或五年的学习期间的学业规划教育。所以说,造成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本身缺乏学业规划的意识和学业规划的能力,而外在原因却是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
就业市场不可逆转的供过于求的客观现实和金融危机引发的裁员、企业破产浪潮,已给就业市场带来叠加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院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纷纷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对象只是毕业生这个群体,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局限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无非是政府就业政策、相关行业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就职应试技巧等内容。就业指导很少涉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准确定位。很多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已经习惯于机械地接受知识,甚至养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思维模式。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如何,也没有结合自己专业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适合干什么工作,于是只能盲目跟风。别人考证跟着考证,别人出国也跟风出国。有些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表面上是因为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哪个工作。
2.大众化人才的社会评价与精英化人才的教育情结的矛盾
2008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2002年至200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0%至4.3%的较低水平。 2007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依然保持在4%的水平。2002年~2006年,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就业的主力军和亮点。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省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大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去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生产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3%,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目前有1900多所普通高校,少部分是以精英化教育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基本上都是全国重点高校,而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任务。这些高等院校本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积极培养大众化应用型人才。但是,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精英教育情结在许多高等院校中根深蒂固,社会需求虽然早已悄然变化,而不少高等院校仍然用精英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有些高等院校虽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是,既没有对大学生进行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定位教育,也没有应用型技能的强化培训。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愿从基层做起,面对很多实际工作又因眼高手低而无法适应。结果,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
二、金融危机对各行业就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中,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和2007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决定了2009企业对大学生招聘比过去要谨慎得多。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成为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
1.企业招聘门槛提高,薪酬降低
虽然有些企业出于人力成本和人才储备的考虑,还是会继续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但是其招聘要求会有所提高,薪资也可能有所下降。
2.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加重
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约束,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设置了不少有形和无形的阻力。一方面,从男权的审美角度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条件,譬如身高、身材、长相等;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制约女大学生就业。有些企业认为,雇佣女大学生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第一,女性有就业断裂带,即生育哺乳期,但是企业仍然需要负担这一时期的工资和福利;第二,女性比男性退休年龄提早5-10年,但是女性的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长,所以,企业雇佣女性员工比雇佣男性员工需要支付更多的退休金;第三,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女性的培训效益要比男性低。
面对金融危机,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隐性的和显性的就业歧视会加重,甚至会排斥女大学生的就业。女大学生签约时会被附加额外的条件:不得和单位内部员工谈恋爱;参加工作5~7年内不能生育;生育时主动放弃哺乳假,等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选择
为了改变高等院校现有的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毕业教育、就业指导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教育状况,应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业规划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教育重点解决的是新生的角色转换和环境适应。在完成这两个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始学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其实就是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和自己对未来人生目标的设置以及实现途径的全面设计和具体规划。也就是规划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整个学习周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学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大学生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尽早树立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
2.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即将从事的职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实施的策划和设计,包括职业目标的选择、目标实现手段的选择、职业目标的修正、实现途径的修正等。就业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就业指导也只是职业生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它与前期的学业、后期的职业、未来的事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学生的发展和成才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毕业生仅用一年的时间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发展目标,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恐怕是很不现实的。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或出国,不是临近毕业才决定,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确立目标,并且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进行跟踪调研,以便学生及时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更好地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3.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高等院校必须主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用人单位,认真研究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分析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途径。建立科学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可以缩短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大大提高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0-52.
[2]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3]黄海群.女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