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战略思考

2009-06-28 03:34赵永忠
消费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财产性百姓消费

赵永忠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我国近十余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则一直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对中国这种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防止经济下滑的唯一选择已成共识。至今中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要真正启动内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宗旨,实现GDP增长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增强百姓的消费能力。

一、改变收入分配不平衡格局,提高劳动者收入分配比重

客观上,中国13亿多人口构建了全球最大潜在消费市场,自身有很强的内需吸纳能力。然而,启动国内消费,尽管喊了十几年至今却难如人愿。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地区和阶层贫富分化越趋严重,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10倍以上,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还体现在国家与百姓间分配不合理: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而政府和企业所得比重呈上升趋势,税收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

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能力的强弱。绝大多数百姓没钱,购买力弱,何以能有效启动内需。因此,启动内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收入分配不平衡格局。一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减税减负、还钱于民;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大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优化百姓生活环境。二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比重。要通过立法、制度和政策创新,解决劳资关系不平等、领导者与职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建立职工工资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立领导者间、领导者与职工、职工间分配差距合理比例。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公平竞争,推进行业间分配公平。四是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和农民工、外来工收入,不断改善其生存生活环境。五是提高农民收入。为此,除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商业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市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

二、创新劳动者收入渠道,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中国启动内需,难见成效的另一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百姓依赖工资收入,缺少财产性收入。

所谓财产性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动产收入,即股票、利息、债券收入,二是不动产收入,即房产升值和租售收益。资料显示,财产性收入是美国家庭财富核心部分,占其收入40%以上,到2007年美国家庭总体财富一半左右是靠过去十年资产升值累积的。而据中国学者陈志武测算,中国将近3/4社会财富掌握在国家手里。因而尽管中国的土地、房产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很多企业通过改制甚至上市交易,以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大幅增值,但这些溢价基本上都纳入政府手中,而大多数百姓却被迫为此买单:另外,高房价必然过度透支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其不得不缩减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而导致其它行业消费的萎缩。对此,政府应有清醒的头脑和战略眼光,充分认识这种畸型消费的政策取向和维持,对整个经济的长期生态平衡的巨大破坏力。

作为财产性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的中国证卷市场,同样给中国人的财富带来浩劫:由于中国股市立足于为国企脱贫解困的制度设计,股权分置的高溢价市场化发行,过度侵吞了企业的成长溢价。这种有利于融资者而不利于投资者的发行体制,造成了投资者难以真正从投资中获得企业的成长性收益,只能从炒作中获取差价收益,从而导致股市的暴涨暴跌。尤其是进入后股改时代后,成本低廉的“大、小非”获暴利出逃兑现,在缺失稳定市场的政策措施的失控下,引发市场恐慌,使中国股市从2007年10月份至2008年10月份的暴跌幅度超过了7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股市金融危机下近40%的跌幅,市值损失24万亿,导致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8000万到一个亿的新兴中产阶级群体深陷股灾之中,财富损失高达5.4万亿。

可见,房价的暴涨和股市的暴跌,一直在蚕食国人的现实与未来财富。这也是导致我国内需难振的两大杀手。

因此,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要恢复房地产的基本消费品功能,回归与家庭消费能力相匹配的合理价位。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建设力度,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房源;改革房税结构,大幅降低房屋交易税率,激活二手房交易市场;变土地税一次性征收为逐年征收,遏制地方政府对高房价助推的利益追逐;开征物业税,加大房屋持有成本。二要稳定证劵市场,振兴中国股市。这就要求证劵监管部门,在后股改时代,应将着力点放在维护股市的生态平衡,而不是忙于圈钱。在大量的低成本“大、小非”的套现冲击未有效化解之前,应给股市以充足的养生时间;应着力于转变观念,完善股市的制度创新,根除制度设计漏洞,赋予股市以“优化资源配置,分享企业成长”的投资功能,而不是办成任由企业恶意圈钱、机构兴风作浪,鱼肉弱者的投机场。

三、改善民生环境,减轻消费者负担

居民消费需求,是由其手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来决定的,其消费能力取决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中国内需难以启动,老百姓无力消费,除了前面所言高房价引发的掠夺性贷款;另一个重要杀手是:高药价。

“看病贵”已成为压在中国民众头上的一座大山。高药价的根本症结,在于打着改革的旗号,将政府的责任转嫁为百姓的负担,由对病人的创收来提供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来源。而这可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不仅是传统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制度。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占GDP近8%;而我国从90年代下半年至今,对全部医疗支出的政府财政投入所占GDP比重不到1%。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位居世界倒数第四位。其中居民个人支出部分占60.6%,为世界之最,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是27%,转型国家为30%。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直接后果和政策导向,导致医院方向发生改变,从以“救死扶伤”为职责,变为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宗旨,甚至不择手段,榨取病人,牟取暴利。可喜的是,中国政府已准备投入8000亿元用于医疗体制机制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救死扶伤”天职,这必将极大地减轻百姓负担,增强其消费能力。

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升消费预期

人的消费与预期关联密切,预期好了才敢消费。提高人们的预期,关键点是提高人们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来自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内需增长困难,百姓不敢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薄弱。要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逐步实施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享受城乡一体化。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降低居民个人医疗支出比例。我们确信,当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建成之时,必是中国百姓放心大胆消费之时。

猜你喜欢
财产性百姓消费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国内消费
不让百姓撇嘴骂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百姓记着你
40年消费流变
百姓看家“风”
新消费ABC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