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丽 史争伟
摘要本文着重从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因素出发,分析成因,浅谈解决之道,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关键词政治参与外部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豍尽管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有限,但它是对公共行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补充,“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豎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制约因素,对于改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提高公民适应社会政治体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和促进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1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制约因素
1.1 历史因素
(1)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愚民政策的影响。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根据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豏封建统治阶级一直实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豐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本君主”,臣民是国家之“本”,而君王是人皆知国家的主人是封建皇帝。与这种思想意识相伴随的自然而然是强烈的政治服从意识。根据传统政治规范,服从现存统治秩序就是有“礼”,违犯既定的政治秩序就是“无道”。既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王道”“天意”,那么,对上级、对长辈俯首贴耳的服从便被当做是“尽忠”“尽孝”的根本途径而自然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目中。几千年来,中国只有奴隶,而没有国民。中国有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或“暴民”,而没有“公民”。梁启超也说过,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的民权二字”。人民的“政治期望无非是沿着‘贤人政治或西人所谓的‘圣贤统治的线索,希望出现‘真龙天子、‘太平宰相、‘青天老爷”。豑这种“清官”观念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一切都靠“清官”主宰,而不是靠自己的参与和努力。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常常因“不和当官的斗”的思想作祟而忍气吞声,很少想到依法维护。
(3)封闭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民安于现状、眼光狭窄。“一亩地,三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自己的生活追求,而不会过多过问政事,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马克思也指出,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豒这种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造成劳动者在政治上本能地倾向于专制,永远地服从。
1.2 现实因素
(1)政治、法律体制不健全。我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民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我国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又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广度。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过程,是一个新旧体制、新旧秩序的转轨交替过程,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和诉求渠道不够畅通,公民往往不知道如何、怎样参与国家政权,出了事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用什么途径解决。法律、法规对公民政治权利规定和权利保障的措施不够完善等现象确实客观存在。比如,我国法律虽然赋予了群众一定的政治参与权利,但规定比较抽象、模糊,缺乏可行性,或者是参与条件复杂,成本较高,使他们无奈放弃权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或者是参与条件苛刻,有失公允。
(2)部分行政人员素质偏低。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组织机构缺乏制约机制,许多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官僚主义、特权主义思想严重,不少干部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思想,人民公仆往往变成了人民的主人。公民参政渠道本来已够少,再加上这些行政人员的人为堵塞,更大地挫伤了人民参政的热情,公民的政治权利遭到了漠视。可以说,公民的“冷”是由干部的“冷”引起的。例如,在选举过程中,走形式,走过场,忽视选民和代表的意愿,干预甚至操纵选举,让选民产生了“选谁都一样”的消极情绪,往往是应付了事;公民对社会或公共问题的关注,提的意见、建议得不到政府组织的回应,没有被落实,多次的无效参政,造成了公民产生“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想法,打击了参与的积极性;公民因依法行使监督权,却遭到政府官员的打击报复,使公民慑于权威不敢与官员斗争,成了服从、容忍的下层。另外,信访制度不失为人民表达意愿的好途径,但由于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更有甚者殴打上访群众,使信访门前冷冷清清,形同虚设。
2 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
2.1 培养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合理的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地营造政治文化氛围,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增强政治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和政治生活,实现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使公民摒弃人治、集权、贤人政治、等级依附等陈旧意识,形成民主、法制、权利、平等、竞争等现代意识。
2.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人们孤陋寡闻、与世无争的小农意识,而商品经济则具有平等交换和自由竞争两大特点。要实现平等交换和自由竞争,就必须要求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来加以保护。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调动商品生产者要求参政,要求自由、平等的意识,民主政治的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越快,公民参与政治的层次越高。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公民才不会为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忽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只有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公民才能有充足的条件获取政治资讯。市场经济的参与性培养了人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技能,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
2.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
第一,建立科学的民主制度,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渠道。“高水平的群众参与是通过政治体制而组织起来的,是结构性的。”豓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好可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豔臃肿的政府机构,低下的政府工作效率,使得人们对政治“望而却步”。因此,要使政府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公民旁听制度,使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切实让广大公民参与政策、路线的制定与监督,以此来提高广大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去除政治的冷漠感和隔离感。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完善法律对我国弱势群体政治权利的规定和保障的措施,扩大弱势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例如,修改《选举法》,一方面扩大弱势群体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名额,特别要保证来自于弱势群体内部代表的名额,避免代表脱离群众,使弱势群体的呼声及时、真实地传达到决策层,并真正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保证弱势群体选举权的实现,加强基层教育宣传工作,使弱势群体真正认识到选举权的重要意义,避免出现盲目选举和被迫选举的现象。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和解决农民工的选举权问题,保障他们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修改其中有关罢免村委会成员会议由村委会召开的规定,减少村委会对罢免提案的阻力。
2.4 建立规范的政策参与的教育和培训制度
没有好的制度不行,有了好的制度没人认真贯彻执行也不行。因此要培育民主政治的主体,建立规范的政策参与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包括对行政人员和公民双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豖这就是说人天生具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愿望和本能,可是有些行政人员却不懂得利用这种愿望和本能。他们认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是在与自己分权,所以,千方百计地压制,逐渐地使人们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愿望和渠道。要调动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首先应从政府的行政人员入手,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重视公民参与,培养倾听能力,树立责任意识,弘扬公益精神;关注人民所想,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支持和引导公民进行有效政治参与,增强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吸引更多的公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其次,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对公民本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政治内容深广、程序复杂,公民要想有效、客观地参与政治活动,必须拥有足量的相关信息,并且具备充分解析这些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公民对政治参与的理解由朦胧走向自觉,积极从事政治参与。
“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统治者的权力来源是公民个人权利的让渡,即委托授权。”豗因此,公民要树立主体意识,克服外界的制约因素,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做现代意义上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