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24-0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考察了语用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听说双方基于语用原则进行交流,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达信息、表达想法,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少地付出努力,从而作到“最省力”一语言会话含义的明示与推理中存在的差异导致语言发生变化,促使语法化的发生。
关键词:语用原则语法化会话含义
语义和语用因素都能引起语言变化。促使语言变化的现象非常复杂,许多语言学家在对变化原因进行解释的时候。颇为谨慎地使用动机或成因。本文主要讨论听说双方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用原则在语言变化中的作用,尝试解释语法化现象发生的动机。
在近期的研究当中,许多语言学家对某些语项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具有虚词的性质或语法作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Hopper&Traugott将这一现象称为语法化,指的是某些实词或句子结构在特定的语境中成为虚词或起特定的语法作用。或者一个虚词获得了新的语法功能。
一、语用原则的作用
(一)合作原则
语言是人类进行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人类通过语言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息。人们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准则,特别是“合作原则”,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Paul Grice将合作原则具体化为四个准则:(1)数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二)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的产生是由于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出于种种原因,并不都严格地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正如Leech所说,说者总是语含深意。并不总是恰如其分的说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更多的是说出这样的意图。从而产生会话含义,即在实际语言会话中并未清晰表达的暗含的语义。
(三)关联原则
Sperber & Wilson认为语用学只需要一个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根据人类交际的心理特征,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话语是具有最佳关联的。由此Sperber and Wilson提出了解释人类交际本质的“关联原则”。Sperber和Wilson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言语交际活动要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种意图,交际意图依靠说话人的明示来展现,受话人通过推理理解说话人的会话含义。每一个交流都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每一个明示交际本身都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
(四)简化原则与清晰原则
为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彼此交涉通过语用推理理解对方意图。听说双方遵循某些相互合作的策略,即合作原则,经济原则,效率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通常说话人力求通过最小努力来达到意义交流的最大化,而受话人则需通过推理进行正确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听说双方总是试图以最小努力来获取最大的效率。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达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少地付出脑力、心力和体力,从而作到“最省力”。因而说话人实际表达的字面意义与听话人推理出来的会话含义之间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反复出现,成为该表达的常规意义。促使语言发生变化。表达最简化与信息最大化在语言使用者之中不可避免地彼此竞争、相互冲突,使得语言使用者力图通过对明示的语言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正确理解对方意图,从而使得已有的语言形式开始获得新的意义,促使语言不断发展变化。语法化正是由于这一听说双方进行言语交流所使用的策略所促成的。语法化可以被解释为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过程的结果。
二、语法化过程
(一)竞争原则导致语言变化
说话人在解决语言表达与信息交流的冲突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减少语言符号,即通过提高语速使得语言符号得以简化。这一点在很多语言发展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如英语中的“be going to”发展成“be gonna”:以及汉语中的双音节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说话人为增强表达的清晰度会采取新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简化原则与表达清晰原则总是处于竞争的状态。
(二)汉语量词形成的动机
当旧的形式被赋予更多语义,用以传达新的信息时,简化原则占了上风。旧的形式所传达的新意义逐渐成为它的常规意义,从而导致了语言在语义和语法方面的变化。汉语量词的形成过程就是这样的语法化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词。人们在表达量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直接在名词或动词前面加上数词,采取数词+名词或数词+动词的结构。如:
1、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采薇小雅)
2、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采薇小雅)
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与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增强,有必要对物质世界的各个范畴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借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出于这样一种实际的需要,仅仅用数词+名词或数词+动词的结构来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已经不够精确。在语言表达的简化原则与清晰原则不断竞争之下,语言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实际交流的需要。一方面人们不愿重新创造新词,另一方面为了表达清晰的需求又必需有相应的范畴来体现精确的量。因此人们将已有的原本用于表示事物名称或动作名称(比较少)的一部分符号系统用来修饰其他名词或动词,更确切地表达此种事物或动作的量的特征。量范畴由此在语言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符号表达系统,其来源有着语义方面的理据。这些转义的名词或动词逐渐脱离其本义,新的语义被重复使用,而使其获得新的语义内涵,从而获得新的语法地位。
3、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李白)
4、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白居易)
这两个量词原本都是器物名称,借用作量词。基于合作原则,受话者推断这些词的名词用法与现在用于修饰名词的用法之间有某些关联。因此杯、车就意味着与容器一样的量,从直观上描述了事物量的形体特征,这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来描述物质的量范畴。最终这些词汇成为常规的器物名称量词。
5、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李白)
6、众里寻他千百度(青玉案辛弃疾)
上例中抽象的事物由修饰其的量词而被赋予了形象的量的特征,具有了有形的色彩意义。这些量词也是由名词或动词转义而来,引申为量词时仍带有自身的某些语义色彩,如例5中的轮;让我们感觉到月是圆的。如车轮般。如度,原本是伸开两臂量长短的意思,由此又发展为量词,量一回叫一度。
人们将某些原本指事物名称或行为的名词或动词用作对这些事物或动作进行分类或计数的量词。这些转义的名词或动词基于关联原则通过像隐喻扩展这样的认知过程从它们旧有的意义中获得新的语义内涵。说话人用旧有的形式表达新的语义,而受话人通过这些词原有的语义理解说话人的会话含义。这些名词与它们派生出来的量词彼此相关联却又相区别。
7、一片月临城。(即事夏完淳)
8、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