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76-03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理论的提出、主要内容、意义贡献,以及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类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总之,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核心概念。中外哲学界,对于异化理论是一方贬而另一方抬。在中国哲学界,也有学者关于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说法究竟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现象”的争论。而本文所关注的是仅就笔者在学习《手稿》时对“异化”的理解作一总结。
《手稿》是马克思运用哲学观点概括其经济研究成果的最初尝试。这部著作虽然也是以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为出发点的。但又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巴哈。体现了马克思越来越沿着一条独创的、崭新的道路不停地前进。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讲的异化思想,就异化的主体而言,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更不是卢梭的一般社会,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异化。特别是在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工人的异化。他说明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及其产品采取了与人相对立的形态。只有劳动异化才是社会中所有异化的根本原因。
一、《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来源、过程和背景
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他吸收了前辈思想家的成果,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对异化问题最为集中的论述。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有一个演变过程。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直接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论。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观的影响,把“现象世界”看做是“从它的概念异化了的原子”的产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写道,“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君主制是这种异化的完整的表现,共和制则是这种异化在他自己的领域内的否定。”这里马克思运用异化范畴分析了国家和国家制度的演变。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首先在自然观上实现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并开始把异化概念运用于研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开始于1843年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了类似劳动异化的观点。“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由异化到异化劳动的转折点,是1844年3月。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研究。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这是推动马克思去研究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因为他认为,对社会和政治的理解的钥匙,隐藏于经济学中。“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认识到,正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隐藏着人类关系的根本问题,只有走出哲学,进入经济学,把针对“副本”的批判,推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才有可能创立新的哲学。马克思转向经济学以后的第一部代表性著作是未完成的《手稿》,而它的思想结晶则是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开始认识到“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这是人的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找到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批判国民经济学,二是弄清私有财产的起源,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民经济学家所表述的私有财产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他们没有摆脱私有财产的限制。因此,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关键是弄清私有财产的真实根源。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对异化理论的系统论述
异化最基本的表现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化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同劳动者相对立,不是劳动者占有和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和束缚劳动者,将劳动者异化为物人类从事的劳动实践也异化了: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人类从事劳动实践应该是自由的,是人类本质的表现。但是人类在从事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却受到一股异己的力量支配、驱使,是一种机械式的活动了,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盲目活动。而不是作为人类本质自由的表现、人类的价值的体现。表面上看来劳动是为了自己进行的,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股异化力量的源泉:人类自己从事的劳动实践不是自己的劳动实践而被沦丧为一种动物式的求生存的本能:人类无法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劳动实践。这就足以说明劳动本身异化了。
由于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以及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了异化。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团结协作的关系。谁也不能对谁构成压迫,谁也不能剥削谁,存在的差别只是劳动过程中分工的差别罢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人与劳动产品异化,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
级——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一种对立的关系、斗争的关系人。类不断地进行劳动实践不断地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来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改善自我、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现实却与此相反,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无产者受剥削就越沉重,越来越走向贫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产者的行列中来,个人的自由存在不是为他人的自由存在提供便利,而是相反。由此出发,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形式,抓住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事实,具体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2、私有财产的起源
私有财产范畴是《手稿》的一个核心范畴。这个范畴是通过对外化劳动、异化劳动范畴的分析得出的。“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财富。在私有制中,异化劳动创造的财富就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的本质即异化劳动。对异化劳动、外化劳动范畴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在明确指认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即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后,认为可以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归结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两个因素,“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试图解决“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以及私有财产对真正的人的财产的关系”以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只是被深刻地提出而没有获得解决。马克思当时主要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逻辑来考察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他虽然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问题,最终却以哲学思辨解决问题,得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结论,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唯物史观的结论相违背。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科学的理论:但是,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和意义却是重大的。
1、异化劳动理论在哲学上的重大成就是发现了历史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异化不是独立项,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联系的特定方式:主体创造了客体。客体反过来支配、压抑主体。任何异化都必须有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谁在异化,客体则是指异化成什么。
在马克思这里,作为主体的既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的感性的人,而是从事劳动的具体的人。即在社会领域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马克思透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肯定了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揭示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2、在共产主义方面,马克思看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而消灭异化的途径则是采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革命形式。而且这种革命,不仅是解放自己,而且也是解放全人类。马克思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性的关系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各种变形和结果罢了。”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并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客观性、主体性、创造性等特征,马克思还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认为“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和力量。才是可能的”,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全部历史运动的基础上诞生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现实,他指出: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然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这都表明,马克思正在向科学的实践观接近。
4、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劳动的严重异化,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包括对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解放及其途径等问题的探究,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克服异化状态、实现彻底解放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现代人类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某种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而且许多文化力量,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鼻化力量。“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而发展问题的核心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四、理论对应的现实思考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开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分析现实。为现实提供理论解决的思维。马克思理论的研究总是应指向现实生活的。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对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
改革开放前夕,普遍贫穷和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暴露出诸多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没有提供效率本来社会主义是以解放生产力著称的,这也是它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性所在。但我们是在一个较为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本来就差。计划经济又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效率低下不奇怪。第二,它没有提供富裕。效率差、浪费多和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社会不可能有富裕,只可能有贫穷。但社会主义应当提供富裕。否则其优越性和吸引力何在?当
然人民在特殊情况下为长远利益短期内可以作出一定牺牲,和平时期一直如此就难以为继。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增长为前提时所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㈣对改革开放前特别三年困难时期有记忆的国人在此方面都有切身体会。第三,它没有提供自由。一方面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之别束缚了人们迁徙乃至日常生活的自主行为:另一方面还有无数政治运动在整肃人们的身心,绝大多数人被强制到农村或工厂某一个单位进行劳动,没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在此情况下他的劳动活动谈不上什么自觉自愿,也很难感到自由和幸福。举个简单例子,人民公社期间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自留地的庄稼普遍好于公田,几乎每个农民都对自己那一小块田给予最大关注,在公田的劳动则出于应付,也得益甚少。所有这些现象都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最多的那个词——异化或异化劳动。当然这种联想是与马克思的崇高理想比而非与旧中国比,与旧中国比仍有很大进步,毕竟千百年来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以及近代以来资本对劳动的奴役现象被铲除或基本铲除了,工人农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当家作主之感。然而对照马克思的理想乃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们仍有充分的理由批评其在提供效率、富裕乃至自由方面有很大差距,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一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严重问题,特别是社会不公、腐败和两极分化。当然,若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来衡量则还有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失落和异化问题。的确。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看,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相分离、商品、货币、资本,还有雇佣劳动的出现,都是异化劳动或劳动的异化,社会不公、腐败和两极分化则是其衍生物或者说现象形态。马克思理想的劳动是自由自觉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但他在《资本论》中也谈到这样的自由王国存在于必然王国的彼岸,而人为了生存永远无法完全摆脱为生存而进行的必要劳动,即永远受必然王国的制约。
综合这些论述并对照我们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关于取消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分离从而扬弃异化的论述有些理想化了,实践证明至少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没有商品货币,也需要有市场经济来实现资源的更佳配置和提高效率。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资本过于理想化,它们的弊端和问题也明摆在那儿。马克思的尖锐批评我们也不应忘记。市场经济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为了效率搞了市场经济,是既得其利,也得其弊。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应尽可能使问题少些,弊端少些,而不是相反。很遗憾,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兴起以来,我们许多地方恰恰走了另一条路,即只重效率,不重公平;只重速度和GDP数字,不重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重城市,不重农村;只重资本,不重工人和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只重权力阶层的利益而忽视民众个人权利的扩张。因此才腐败丛生、权钱勾结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离马克思的理想似乎渐行渐远,社会蕴藏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其实自上个世纪以来,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全放任。完全放任必然会导致资本愈富、劳工愈穷和两极分化。以强凌弱的事也难免发生。西方自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以来就提倡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公平公正的价值理性导引或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即用看得见的手调控看不见的手。福利经济学、社会民主主义和罗尔斯的正义论也都贯穿此精神。我们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扬弃异化的理论,还有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等,立意更高,理应在此方面做得更好。当然。我们对市场经济实际上也没完全放任,众所周知,美国和欧盟至今还因为我们的政府介入太多,拒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同西方比,我们政府的权力确实很大,但遗憾的是却有很强的权力意志和计划经济色彩,即较多地发挥了计划与市场的弊而不是利,因此才有前述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