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96-01
摘要:文学史的许多现象总是期待一种历史的眼光,那些在瞬间风起云涌的现象、概念,对于本文探讨的“寻根文学”而言,贾平凹作为其中的一位作家,他与寻根文学的历史关系及相互影响可以从后期的作品《废都》中隐约看到,
关键词:寻根文学贾平凹《废都》
在这一场文学浪潮中,有一些作家,是以文学创作的鲜明的“寻根”特征,被研究者纳入到“寻根”文学的思潮中的,他们起初并没有参与这场文学思潮的策划、运作,但其创作却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呼应了它。贾平凹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作家。对他与“寻根”文学的历史关系与其在文学界相互影响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上一个贯穿性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贾平凹早期作品中的寻根文学思潮
改革潮流,然而改革艰难。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寻根文学”作品,谓之文化寻根。力求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形态表达一种理性的批判。具体一点说,就是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审视脚下的国土,着眼民族的今天,回顾民族的昨天、前天,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觉悟。它要求用当代意识和全球意识去认识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寻根而非复古,也非排外,它的着眼点是对民族优根、劣根(或优劣杂揉)的审视,目的是现代民族素质的确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为“反思文学”的进一步深入,出现“寻根”亦实乃必然一现代化的事业是在中国这块有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土地上进行,文化制约着人类。当时有人从“寻根”一字上望文生义,认为这一文学潮流可能“复古”而疑虑,或认为这一文学潮流“排外”而欢迎或至少默许,都是看走了眼的。创作成果上,贾平凹早期的商州系列作品。
二、《废都》并未真正走出商州
对一位作家来说,创作就是他生命的实现过程,而作品的内涵就是他思想、心灵的具体体现当我们具体考察《废都》之后,就会感到贾平凹与他的创作传说并未皆然断裂。这种感觉已为许多评论家所证实。旷荣泽认为:“《废都》并未真正走出商州,作品中人物只不过是脱了短衫穿长衣,卸了汗装着西装,只不过在西京做着商州的梦罢了”。许纪霖认为:《废都》中的人物所置身的那种氛围与其说是都市,不如说是小镇,或者更精确地说是都市里的村庄……因为作者的阅历、心态等限制,写作顺畅的时候,常常不经意地“错把西京当商州”。事实上,彻底地与自己的创作传统相决裂,相脱断,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毕竟寻根文学与贾平凹这一代作家纠缠得太深,它像幽灵、似鬼魅占据着他的灵魂世界,结构着他的文化品位,左右着他的创作情感,只要他一执笔,就必然地同他所熟悉的那块土地以及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相联系,乡土文化已经凝成了他内在的文化情结,使他身不由己,想同故我断脱,并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到可理解他所说的《废都》是我“止慌之作”。
三、《废都》庄禅文化气息的现代生存
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积淀深厚,因袭沉重,“寻根”文学在执着追寻这一传统文化时,由于作家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使他们在“寻根”过程中表现出对“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如何全面把握民族传统文化,即文学应该寻什么样的根,寻根作家们在理论文本中陷入了分歧,这种分歧又以对传统文化制裁把握的游移和偏执为前提的。他们对文学之“根”认识的差异性反映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便呈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多样性。
(一)《废都》的整体精神特征是“废都意识”
所谓“废都意识”不外以下内容:腐败的社会现象,病态的文化氛围,与病态人群一起纵欲的文人的沉沦。这种观点立足于小说的社会写实层面,把它视为一部社会写实作品,但它却忽略了小说的另一更为深刻的层面。即创作主体对待现实世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态度。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废都》是一部文人小说,是具有浓郁的庄禅文化气息的笔记文本。作为这部文人小说的实质,它既不是对社会现象的写实,也不是对文人心态的剖析,而是在对墟废化社会人生图景的建构中,表达强烈的自我抒遣意识和自我救赎的价值意向。“《废都》的立意并非毫无讳饰地展示这个光怪陆离的浮躁的时代、眩晕的时代的生活本相,留下一部珍贵的世情小说,”而是一部因心灵迷惘、痛苦挣扎,以自我沉沦为代价抵抗生存虚无,从而安妥自我灵魂的抒情文本。它是作者的“一段心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废都》是贾平凹的精神自叙传。庄之蝶的遭遇虽然不能说是贾平凹的夫子自道,但他确实与作者存在着明显的隐喻关系,二者在精神上的同构性,已为多人认同。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西京城作为被取代了的权力中心,荒败了的皇城,失去了令人神往的威严与秩序,只有盲目混乱、空虚荒芜的欲望。在这座城市里,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擅长于作为城市文明代表的“化妆术”。卖柿饼的商妇用白石灰涂抹柿子。充当柿霜;从农村来的保姆柳月通过化妆术来涂改自己的农村身份,“城市化妆术改变了人们的物质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感觉。”
(二)《废都》传统文化的庄禅哲学
贾平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深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但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却摒弃了儒家文化中的建功立业、经世济民式的外倾型的理性精神,而对阴柔内倾的庄禅哲学情有独钟,从而形成具有士文化倾向的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逍遥适意的生命价值取向。优美纤细的审美风范,以及闲适把玩的生活情趣。贾平凹的创作心态。就基于这种文化精神。这就是长篇《废都》中庄之蝶精神危机的根源,也是其放纵、沉沦的前奏。同时也为庄之蝶的登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废都》就是源于作家的这种精神危机的文本。其中的亵渎神圣、颓丧纵欲。早已在这些作品中潜伏着,冲突着、骚动。只不过《废都》在对都市社会现实的描写中,已没有了激愤,更没有力透纸背的悲凉绝望,只剩下无动于衷的冷漠和令人齿冷心寒的“幽默”——恣意纵欲。
结束语
从《废都》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对城市的失望和厌恶,对淳朴乡村的眷恋之情。他在《废都》里进行反思。对人的命运和归宿深表忧虑。《废都》对贾平凹的写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后来的一些作品里借庄、禅以自慰,写得轻松愉快、飘逸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