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的一种新解析

2009-06-25 02:20顿德华
魅力中国 2009年7期
关键词:壮美崇高悲剧

顿德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12009)03-0004-02

摘要:生活世界的审美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浸透着人生境界,也包涵着人生境界意义的生成,人生境界是人对生命意义追求实现的水平和状态。本文在概括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二者关系这一独特角度进行透视,一方面使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相融沟通,另一方面使二者的关系更加显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获得更多的启迪。

关键词:审美审美形态人生境界自由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万紫千红般的美。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艺术和美则充分地显现了人的自由。因而,追求美也就是追求自由。境界是审美活动在对自由生命的追问和在人生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一个理想的世界。人生都是有限的,但是同样是有限的人生,每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就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而审美形态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蕴涵着丰厚的人生内容,不同的审美形态显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一、境界的历史渊源

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界和景象。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它的论述很多。《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人。”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境界一词出现稍晚。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王昌龄在他的著作中也说过“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人生也有种种境界,或说种种境地。冯友兰把人生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宇宙人生了解的程度最高,它是人的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天地的境界也就是自由的境界,也就是人生境界,它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种更为本真的关系。在自由的境界。人与世界处在一个层次上。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是互相联系着的。很多审美形态就显现了多样的人生境界。例如。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主要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人生境界,如《俄狄浦斯王》等悲剧是这方面的代表。西方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出现,表现了心灵对形式的超越,是对优美这一和谐形式的突破。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批判精神的张扬。而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又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所以说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是有联系的。

二、审美形态显现人生境界

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人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使人作为审美主体给予客观对象以不同的审美判断。随着审美实践的发展,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形态,象可亲可爱的优美、可笑可喜的喜剧、可钦可敬的崇高、可悲可叹的悲剧等。当然,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影响着美的感受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从悲剧这一审美形态中看出人生境界。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强调灵魂毁灭的背景。但他不排除英雄人物或者正面人物作悲剧的主人公,尤其强调悲剧性事件的肯定性价值。从根本上说,悲剧主人公身上必须具备某种善的品格,即具有某种肯定性的特质。审美的人生首先要把人生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比如尼采把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同时将艺术作为提高生命力战胜人生悲剧的最根本手段。我们知道悲剧作为审美形态。从情感上讲,悲悯同情的泪水能洗涤心灵的尘垢,可以使观赏者由于处于悲悯同情他人的地位从而获得一种道德的尊严感与崇高感。所以,尼采在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时,悲剧这一审美形态能让他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也就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他正是在用美的视野去估价痛苦、险境,这种估价激发着他生命的活力。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的人不拒绝一切人生悲剧,从尼采的悲剧形态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境界。

高尚的人生境界在审美形态中凝结,审美形态不能脱离人生境界。一些伟大的艺术品中包涵着伟大的自然美、社会美这样一些审美形态,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深的体验后,从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及主人公的人生境界。因为对审美形态的体验说到底是一种人生体验,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体验的浓缩与升华。比如从音乐给人的审美感受来说。如果你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你的体验内涵的是一种悲壮、激昂的人生体验。进而你会发现这音乐中的壮美这一审美形态可以让人看到贝多芬面对困苦时的那一种勇往直前的人生境界,若没有深刻的体验,当然对里面所描画的审美形态不能把握,也就不会想到贝多芬的人生境界。不仅是对音乐如此,对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样的。

艺术作品中显示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它能开阔人的胸襟怀抱,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人生境界。并能从中看出作者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从鲁迅的文章中看见那种人格的崇高和悲怆,可以看出鲁迅的伟大灵魂和精神。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以凝练雄辩的文笔打动人。博大悠远的意境感染人,不如说是以深邃的思想启迪人。崇高的人格震撼人。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刚勇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他的人生境界。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它们作为人和外部世界的心灵对话,应该穿透心灵和自然物象的单一层面,超越有限性而进入到一个博大深邃的精神空间,真正优秀的诗歌抒写的是一种感觉,尤其是那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比如我们在鲁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品既有对鲜活的生活细节的叙述。又有对某一历史阶段人的生存状态的体悟、审视和忧虑。在开掘日常经验的过程中,产生出强烈的时代感。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心中分明涌现出一种阴郁低沉的东西,甚至是尖锐的刺痛与无边的苍凉。从作品描画的崇高这一审美形态中,我们看出了鲁迅有一种刚烈飞扬之气,有一种道劲飘逸之态。鲁迅生前那种现实中的忧愤、乱世中的清醒、寒冷中的傲骨、逆境中的坚强,给我们一种心灵的激荡和震撼。我们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屡屡剖白自己的爱国之心。那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与他的人生境界融为一体,他总是以君为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以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里的“美人”喻君主,为君主的“驰骋”,甘愿“道夫先路”,便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为了君主的利益,他不惜自己的生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甚至向君王发誓表达自己的忠心:“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这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我们用审美的方式从壮美这一审美形态中得到的美的享受。壮美。以其刚

毅坚强的品格,表现出一种强大的抗压力,壮美的审美对象,不仅具有雄伟壮阔的外观形式,而且还具有刚毅坚强的内在品格,充满阳刚之气。在外部折磨与考验中不改变其本色。由于壮美主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实现,因此。人们面对壮美的事物时,总是感到自身的强大,从而产生一种恢宏豪迈的美感。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从不同的审美形态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我们知道。一定审美形态总是呼应着一定形态的人生,并且在人生中获得内涵、意味和情调。但在实际的人生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命运遭际等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精神的集中表达和显现,这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影响到艺术的感受和创造。

三、人生境界影响美的感受和创造

审美形态显现了人生的境界,而不同的人生境界又会影响美的感受和创造,使审美活动在现实性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特征。我们知道审美的最高的层面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渗透在人生里面,也渗透到人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包括审美判断中。审美形态在现实性上也反映出了“人”的境界。众所周众,人曾经是动物,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的部分。人之所以为人,是从他不是把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按照自己的观念和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的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从他把自己作为自由的主体从自然必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的时候开始的,这个过程在原始艺术中得到了完整的反映。古神话、陶器、建筑物,洞窟壁画中出现的人的形象,往往是和动物结合在一起的。或人面蛇身,或人面鸟身。或人面狮身等等,都无不是从人到动物的过渡的象征。这些物态的审美形态反映了“人”的形成过程,它们给人以自由和解放。让人得到一种美感和精神慰藉。

自然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但经过人的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即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从而使人浮想联翩,达到情景变融,就获得美感。如宋代的周敦颐喜爱莲花,作《爱莲说》:“予独爱莲之也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用莲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唐代骆宾王则用蝉表示自己未被人理解的高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浩,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陈毅赋《青松》展示革命者的坚强不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毛泽东作《咏梅》,抒发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坦荡胸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他们之所以能对大自然中的不同景物作出这样不同的描述。并且能给我们以审美的享受,是因为他们首先有良好的人生境界。若没有高尚的人生境界,只限于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仅仅从这些事物的形式上去静观,作者就不可能领会蕴涵的情感意韵。也就不能形成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体验,那么我们不可能看到这一些优美的诗篇,更不能从中看见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审美形态特征。

人生境界凝结在作品中,呈现出具体的审美形态特征。每个人的人生境界都有高低之分,由于作者对现实中事物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事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的,这些事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同时,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审美形态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李大钊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他的人生境界是高尚的,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境界。他作品中的壮美这一审美形态可以说是一种源于思想和心灵的质朴秉性,也就是说源于他的人生境界。李大钊在《牺牲》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的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一代革命家博大深沉、崇高壮丽的情怀。他强调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崇高壮丽的人生境界值得追求。他非常喜欢自然界的壮美景象。更加崇尚人生中的壮美境界。在他看来,优美和壮美同样值得珍视,因为它蕴涵着更丰富的社会伦理内容。显示了更为博大的自由创造精神,表现出更震撼人心的人类精神力量。一句话,崇高壮丽的人生境界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一个人,树立了这样崇高的人生境界。就会获得一种博大的人格情怀,从而立志高远、放眼未来。

大自然的独特之美,对人的心灵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抚慰,它让人的生活感到充实,使人的心灵解放。大自然的崇高之美、阳刚之美,能开阔人的胸襟怀抱,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谛。也就是说作者是否具有高尚的人生境界,也关系到作品中所写的审美形态。

四、结语

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审美的境界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它能使人的感性要求获得伸张,同时取得理性和精神上的自由,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要达到的审美的境界需要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什么是要的,什么是不该要的,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不倦地抛弃、选择。这样才有形成自己独特审美品位的可能,才能为审美的人生提供可能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尚的人生境界并让它沉淀在审美形态中。

猜你喜欢
壮美崇高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百年圆梦·壮美广西——全国美术名家画广西
毓秀古郡 壮美象州
在山巅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中国十大壮美公路(一)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