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及互补协调发展对策

2009-06-25 04:45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状

魏 玲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成绩与问题并存。对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现状、高等院校的创新力和学科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结论:东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突出,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并进一步对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互补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现状;互补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61-02

一、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总体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教育数量规模有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很大提高、结构体系也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也更趋多样。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由于经济和地区的优势,高等教育要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不论从规模、数量还是从效益与质量上看,都稳步上升,但是受到地理、经济、环境、人才等多条件的限制,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东部各省基本上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东部以2008年江苏省为例,普通高校有118所,占全国的6.2%,普通高校在校生有156.88万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已经达到20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专任教师达到95622人,占全国的7.5%。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步阶段。以2008年安徽省为例,普通高校达到89所,占全国的4.7%,普通高校在校生有73.1万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达到12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7%,专任教师达到42758人,占全国3.4%。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实成效显著,但是西部高教规模整体规模还普遍偏小。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2008年普通高校有76所,占全国的4.0%,普通高校在校生有91.8人,每万人口大学生数113人,专任教师达到61121人,占全国的4.8%,特别是在西部边远地区非常缺乏专任教师,尤其是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的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由此看出,东中西部高等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东中西部各省以及省内各市之间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

在2008年全国100强的普通高校里,东部共有62所学校入闱,其中24所是研究型大学,以江苏省为例,有14所高校进入前100强,其中3所是研究型大学;中部共有23所高校入围,其中6所是研究型大学,以安徽省为例,有3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进入前100强,其中只有1所(中国科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西部共有14所高校入围,其中5所是研究型大学,以四川省为例,共有3所大学进入100强,其中1所是研究型大学。在全国50强的民办高校里,东部有27所民办高校入围,中部有23所入围,西部有14所入围。东部的研究型大学和特色民办高校在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中西部地区,这也体现了东部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办学效益要远比中西部高,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引进东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东中西部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力分析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和新兴学科交叉成果不断催生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群体,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东中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力的考察,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比较研究和战略的提出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详见下页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的高校不论是知识创新能力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的高校科技贡献力和社会科学贡献力的整体情况比西部地区稍有所长,但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相比,相差甚远。中西部科技创新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高校具备学科综合、人才集中等优势,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表明高校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很薄弱。中西部大部分的省份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践中还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实验设备落后、学术创新环境差等问题。因此,中西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创新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需要在资金、人才、体制、环境、教育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三、东中西部高等院校的学科结构分析

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承载高校职能的平台,它反映了高等教育构成状况。学科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创新力的创建和提高都着重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11个学科A等大学排名为东、中、西部在高等教育互补、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以下是对东中西部高校学科排名具体分析,详见下页表2:

在这次专业排名中,东部地区有10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中部地区有8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而西部地区只有4个省市进入了本次学科排名。从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地区在不同学科上的优劣势。东部在绝大部分学科上都发展的较快较好,学科结构也更进一步的合理化,出现了许多所研究性、综合型高水平的大学。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东部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在学科优势上比较明显。近年来,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比较快,湖北、吉林等省份在11个学科上都获得了排名,但是,大多数省份还处于高等教育正在发展阶段,学科结构还有待于完善,有些欠缺的学科还应积极向东部地区学习与交流。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实成效显著,已初步办成了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和若干所在国内较有影响的高校,但是在学科结构上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互补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既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同时又作为一个制约因素,进一步阻碍我国教育、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它不仅加剧不同地域的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即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的不平衡,还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中西部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行赶超、东引西联战略,努力促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中西部地区加大赶超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论从规模、效益还是从发展环境来看,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差甚远。东部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强省由于高等教育起点高,经济发达,他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也不断加大。中西部大多数省份都是传统上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由于传统条件限制,非经济强省的中西部地区必须超常规发展,采取赶超策略,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达到教育强省的目标。

中西部地区要实施高等教育赶超战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把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的位置上,努力使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上个新台阶;其次要实地加大和强化对教育资金、师资和设备的投入,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需求,实行教育改革,合理布局教育结构,争取多渠道多模式的发展;最后要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培育高素质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以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创新的能力。地区还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人才并留住人才。只有实施赶超战略才会使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和结构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努力上个新台阶。

(二)利用地区优势互补,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先富起来,使其在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结构、开放程度、思想观念、教育程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的整体素质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宽广,为发展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人才输送基础。再加上西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中部发展同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区位优势,有利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联动发展。东部经济发达,中部地区是枢纽,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政策优势,加之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中西部省、市、区既有较强的互补性,又有展开大范围协作的可能性。

借鉴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快实施高等教育东引西联战略。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东部高等教育先进的资源和经验,引进东部充裕的资金、先进的人才与教师资源、高水平的专业学科、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多元化的运作模式等教育资源,并加强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等多形式发展的引智工作,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东部也要抓住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利用中西部丰富广阔的市场,联合中西部省份人才、土地、环境、教育等资源,采用多渠道、多模式加强东部高等院校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高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为中西部打造发达高等教育中心,还对于东中部教育规模的扩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