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再认识

2009-06-25 04:45刘艳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8期

刘艳霞

摘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目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结果来看,过渡时期总路线显然是中断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但若从毛泽东心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本身的内涵来看,两者就不一定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并且它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图分类号:F0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16-02

毛泽东同志一直认为“唯一绝对不变的就是变”,反对判断形势方面的不可改变的教条思维,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也一样,他从未将新民主主义社会固定化,他心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始终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具体情况的变化,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始终如一地被毛泽东同志接受,而在他的心中时刻挂念的是怎样尽快进入社会主义。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说:“七届二中全会对社会主义问题已讲清楚,当时没有讲,直到1953年才讲,原因是抗美援朝、恢复经济、土地改革,但是那时做的80%是社会主义的,20%是半社会主义的。当时不讲有个策略问题。”这几句话明白地道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毛泽东同志心中的思想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认为二者是不矛盾的。

一、从毛泽东同志前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否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来看

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在1951年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他更多地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在《共同纲领》中也并未写入社会主义的目标,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的确进行了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但从1951年开始,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开始批评刘少奇“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日益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在实践中更加注意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加,就其变化的原因,大批学者都认为,这种变化是矛盾的、中断的,但笔者认为,这一变化具有其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考虑新民主主义社会时的策略思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立场,而且这种策略思考更多的是为战略立场服务的。

毛泽东同志在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时候,正值抗日统一战线面临危机,国民党在日本侵略者的诱惑下抗日决心有所动摇,不断增加与中共的各种摩擦。中间势力也发生动摇,此时是中共面临严重考验时期,在决定抗战胜利与否的关键阶段,能否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就在此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描述了胜利后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治上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经济上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参加抗日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不可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准确分析国情的情况下选择的,但他提出这一理论更多考虑的是要在策略上巩固统一战线,而且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也能看到这一点:“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正是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南、东南广大地区还有大量国民党残余,军事上还没有完全解放,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新中国一穷二白,这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可以解决的,而解决不了就无法向社会主义迈进,毛泽东同志深刻了解到这一形势,也更清楚新中国还需要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奋斗,所以他仍然坚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

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论”来看

七届二中全会上,一方面指出党的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另一方面又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不决定中心任务,产生了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论。然而,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彻底的一元论者,因此,这种认识上的二元论绝非偶然的偏差。笔者认为,看似“二元”实则“一元”,“二元”始终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一元”决定。建国后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同志关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的看法始终没有变,并在实践上予以配合,而在发展生产事业这一中心任务上,虽允许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但在思想上更强调限制和使其绝种,并在实践中从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条件四个方面予以限制,同时建国后党就已经开始了对个体经济进行改造,一系列限制与反限制已经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分艰难,最后不得不接受改造。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反复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终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而建国后在实践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实际上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隐蔽斗争”,所以说这种看似矛盾的认识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并不矛盾。因此,在他看来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的,发展生产事业随时都可能改变。

可见,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想法不完全像我们今天所思考的固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他心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从这一角度来看,就不能简单地说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矛盾的。

要想真正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本身的内涵出发来分析。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20年或更多的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可得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三点内涵:

第一,从建国开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都是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需要15年左右;

第二,方式上从现在开始逐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三,一体两翼,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主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以下从这三点内涵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一)两者在时间和方式上的关联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总路线都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渡阶段。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多次讲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楼梯,一个过渡形式,刘少奇也认为,新民主经济是一种过渡经济,而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明确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两者都认为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间是个过渡阶段,而且这个过渡时期是长期的,从中可以得出:时间上,两者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只是在方式上,一个主张采取突然过渡的办法,一个主张和平过渡的办法,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都要在这么多时间里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笔者认为,两者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不同,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就逐步过渡与一举过渡来说,逐步过渡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一体两翼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关联

集中力量实现国家工业化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一致看法,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题中应有之意。而过渡时期总路线通常被称为“一体两翼”,按总路线本身的规定,一体两翼是有主次之分的,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主体,这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工业化建设为工作重点是一致的。在七大的政治报告和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党都明确把实现工业化,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定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同步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这本身也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重要之点。建国后,党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在老解放区提倡互助合作运动,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以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步骤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失误的地方在于总路线在实际操作中对“一化、三改”主次位置的颠倒和执行中的过急过快。如果按总路线原定的用15年左右的时间稳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其结果不一定比进行15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差很多。所以,不能把失误了的总路线与总路线本身等同起来,而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对立起来。

毛泽东同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中始终贯穿着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战略立场,而过渡时期总路线只是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一种内在结果,因此,在他看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677.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