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研究

2009-06-25 02:20陈宏军王昔民
物流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区域物流SWOT分析

刘 平 陈宏军 王昔民

摘要:物流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区域物流业即是满足它自身需要的要求,也是其加快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在深入分析皖北地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园区,打造服务型政府等建议。

关键词:皖北地区;区域物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 industry is vital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is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its own needs. It is also t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uperiority, inferior strength, opportunity and threaten of logistic industry in region. And put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Key words: Wanbei area; regional logistics; SWOT analysis

皖北地区是指位于安徽省北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具体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我们主要依据这些地区的环境和资源要素禀赋等特点的相似性,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该区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7.74%,2007年末总人口接近全省的44.6%,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十五”以来,该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加快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但是由于发展起点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脆弱,总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十一五”时期加速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以此带动区域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1发展区域物流业的作用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各区域范围纷纷寻找适合本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对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发展不可不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1发展区域物流对区域内经济增长的作用

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已被众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物流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产业”,但区域内其他产业若没有物流体系作支撑,就意味着高成本、高消耗,就意味着无法实现产业集群。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物流是区域内商业流通的重要物质基础,它能改善区域内经济运行方式,并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其次,物流也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它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区域物流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总之,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

1.2发展区域物流有利于解决区域内社会就业的问题

时至今日,物流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物流的功能和作用范围涉及很广泛,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来实现。而与物流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如制造加工、铁路、公路、通讯设施建设也需要相当多的人才。例如,全球著名的联邦快递公司(FedEx)全球范围内共有26万名员工,仅中国区就有2 500名员工。而宝供物流集团公司作为我国最具价值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有1 400多名员工。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的岗位将更多,由此会解决区域内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1.3发展区域物流业能够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进步

区域内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港口桥梁、铁路公路、绿化环保、信息通讯等。现代物流业要求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发展,物流现代化要求公铁水联运,要求信息化、网络化,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反过来,物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这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另外,物流业的发展使地区经济与外界的交往更加活跃,这样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开放、观念更新,有利于社会进步。

2皖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背景

2.1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的皖北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2007年皖北地区和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皖北地区GDP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占全省GDP的比例近三年也有所增加,在2007年更是达到36%。区域内各市县通过积极合理的调整产业布局,现已形成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形势。虽然皖北地区的农业产值较大,但是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未来皖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该地区GDP增长的潜力会更大。

2.2皖北地区物流需求旺盛

皖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居华东之首。截至2008年11月中旬,安徽省当年原煤生产量突破1亿吨,首次进入全国8个超亿吨煤炭产量省份。其中淮南1~10月份原煤累计产量达5 000万吨,而淮北也达到

3 361.7万吨。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肉类、烟叶和兔毛生产基地。而全区的药材、水果也占到全省的一半还多,其中砀山的酥梨2007年达67.5万吨,怀远的石榴也达到43.46万吨,这些特色水果全国有名,有的还远销海外。工业制造业方面,皖北地区的纺织、酿酒、玻璃深加工、机械等行业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全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该区发展物流业创造了旺盛的需求。

2.3皖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方面,皖北地区物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皖北地区的工业企业中,由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物流的比例非常大,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很小。特别是矿产资源方面,矿业集团拥有各种他们所需要的物流设施。而对于粮食和水果则多是供方或买方企业自己承担物流。这些情况导致了皖北地区的物流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主导市场,第三方物流刚刚萌芽阶段。另一方面,皖北地区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基本上以运输或仓储为主。据不完全统计,皖北地区物流服务企业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的仅有1家,其设备和功能相对齐全。而注册资金在100万以内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基本是以运输或仓储为主,且路线固定。

3皖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处,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区域内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中区域物流的发展面临哪些机会和威胁,进而制定出适应本区域具体情况和特点的物流发展战略。

3.1优势分析

3.1.1交通地域优势。因水运而生、铁路而兴的蚌埠市是皖北地区和安徽省的重要交通枢纽。蚌埠火车站是京沪铁路线上的一等客货运站,并经淮南与京九铁路相连。火车可直达20多个省会城市、三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蚌埠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和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并拓展了海铁联运。而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可以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开放港口通达海外。江苏省发改委还提出“把淮河变成苏北皖北的黄金水道,使之成为直接出口的二类港口”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淮河两岸快速发展的契机。蚌埠公路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结合。合徐高速、界阜蚌高速、蚌宁高速呈十字交叉态势。蚌宁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沿途蚌埠、滁州两市融入“长三角”构筑起高质量的战略通道。

3.1.2劳动力资源优势。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2007年底全区从业人员1 648万人,职工平均工资1 2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地区还座落着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宿州学院、蚌埠学院等数个国家高等教育院校,每年培养出众多中高等经济管理和工科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3.1.3工业优势。皖北地区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一方面该区传统工业基础良好,其中纺织、酿酒、烟草、玻璃制品和化学制品的发展前景尤为可观。另一方面,皖北地区新兴工业发展较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对外转移的作用,该区机械和汽配产品、高档滤清器、片式精密分流器和石墨及碳素制品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2劣势分析

3.2.1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虽然近年来皖北地区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一定的增长,但该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很低,从而导致物流环节衔接不佳,公铁水联运不畅,运作效率很低,且低档库存较多,冷链库存不足。有些企业也有一定的现代物流意识,但限于企业规模过小和地区设备落后,难以实现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

3.2.2资金严重不足。发展现代物流的首要环节就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网点等),这些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政府、外资或者大型企业的投资,而仅仅依靠本地区的自我积累,此项工程是很难完成的。另一方面,要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提高皖北地区的网络覆盖面,提高该地区的信息通讯水平,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3.3机会分析

3.3.1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影响,纷纷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对外梯度转移,而皖北地区土地广阔,资源丰富,正是企业投资发展的好地方。特别是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具有承接东部、联系沿海、发展中原良好区位功能。

3.3.2“十一五”建设规划。适逢“十一五”建设规划的机遇,“把蚌埠港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件杂货运输为主,兼有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口,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等功能,逐步拓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功能”的提议已经通过省政府审核同意,这一举措必然会促进淮河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

3.4威胁分析

3.4.1周边地区。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其中宿州市的萧县是安徽省的北大门,而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作为安徽省的落后周边地区,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策规划,它都不是政策倾斜的重点,因此,皖北地区只有自己积极发展,打造特色产业,赢得大家的瞩目,才能招来更多的投资,进而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

3.4.2其他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对皖北地区的冲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日益明显,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物流的投资。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在过去的“十五”建设和未来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重点,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江苏省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的交汇处,它更致力于建设长三角国际物流副中心。而北部城市徐州虽然没有南京的实力强大,但它也远比皖北发展的快和强。这些地区的发展定然会给皖北地区造成威胁和冲击。

4皖北地区区域物流业发展对策

4.1发展农业物流,建设粮食加工物流园区

皖北地区是优质小麦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其中阜阳、宿州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最近几年粮食年产量在1 300多万吨。年调出粮食约390万吨,主要通过铁路、淮河运往内蒙、北京、天津、河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区,调入粮食100万吨左右,主要是东北、华北的大米、玉米。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建议在阜阳、宿州、蚌埠三市分别建立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园区可以座落于各市的开发区附近,或者公路、铁路、水路几种运输方式的结合处。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是货物集散、中转功能,针对各类粮食加工厂和粮食收购商,为其提供专业化的仓储、运输服务;针对城市和开发区的各类工商业,为其提供原材料和产品配送功能。另外,在亳州、淮北、淮南三市再建设一些中小型物流中心,作为粮食物流的中转基地,负责相应的储存和运输服务。

4.2发展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业

针对农业生产的特征,物流园区可以提供从生产设备、农业化肥、作物品种到收割、销售、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区域内农业的良好发展,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而对于皖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如砀山雪梨、怀远石榴等,更应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为其打开市场,销往海内外。

4.3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先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并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对外资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1 000万元以上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地价优惠;对帮助引进外资项目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等,并按照严格的程序对项目进行评估,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之泰. 新编现代物流学[M].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 海峰. 区域物流论:理论、实证与案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 刘志迎,唐义春. 构筑“江淮城市群”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经济脊梁[Z]. 2008.

[4] 王金萍,吴云勇. 丹东物流业发展的定位研究[J]. 物流科技,2007(7):47-49.

[5] 宋则,常东亮. 现代物流业的波及效应研究[J]. 物流管理,2008(5):31-35.

猜你喜欢
区域物流SWOT分析
西安公路运输与区域物流分析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区域经济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机理研究
区域农产品物流交通量分布预测系统的设计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北京市区域物流配送运输调度成本控制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