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国 孙伟玉
笔者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发现“传送带类问题”的规律性非常强,用到的知识点特别多,若对其进行归纳,在解题中就能用到很多的解题技巧。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归纳的“传送带类问题”,供广大读者赏析。
1 命题趋向与考纲分析
“传送带类问题”是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它既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实际,因而这种类型题具有生命力,当然也是高考命题专家所关注的问题。由于“传送带类问题”在高考考纲范围内属于涉及力、运动、能量等比较综合的一种常见的模型,所以是历年来高考试题考查的热点(如2003年全国理综34题,2005年江苏理综35题,2006年全国理综卷I的24题等)。学生对这类问题做答的得分率低。
2 知识概要与方法归纳
“传送带类问题”分水平、倾斜两种;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2.1 受力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中的摩擦力突变(大小、方向)——发生在v物与v带相同的时刻; 运动分析中的速度变化——相对运动方向和对地速度变化。
分析关键是:(1)v物、v带的大小与方向;(2)mgsinθ与f摩的大小与方向。
2.2 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1)功能关系:W璅=ΔE璌+ΔE璓+Q
(2)对W璅、Q的正确理解
j传送带所做的功:W璅=F•S带 ,功率P=F•v带(F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k产生的内能:Q=f摩•S┫喽元
l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在整个加速过程中物体获得的动能E璌,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有如下规律:
E璌=Q=12mv2带
3 典型例题与规律总结
3.1 水平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处理水平放置的传送带问题,首先应对放在传送带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清物体所受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然后对物体进行运动状态分析,即对静态→动态→终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其全过程作出合理分析、推论,进而采用有关物理规律求解。这类问题可分为:①运动学型;②动力学型;③动量守恒型;④图象型。
例1 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传送带高为H
z处沿光滑圆弧轨道下滑,水平进入长为L的静止的传送带,之后落在水平地面的Q点,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当传送带转动时,物体仍以上述方式滑下,将落在Q点的左边还是右边?
解析 物体从P点落下,设水平进入传送带的速度为vO,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12mv20
(1)当传送带静止时,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可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μmg/m=μg。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vt=v20-2μgL,随后做平抛运动而落在Q点。
(2)当传送带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传送带静止时相同,因而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仍为vt=v20-2μgL,随后做平抛运动而仍落在Q点。 (当vO2<2μgL时,物体将不能滑出传送带而被传送带送回,显然不符合题意,舍去。)
(3)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可能出现五种情况:
a、当传送带的速度v带较大时,
v带≥v20+2μgL,
则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可知,物体一直做匀加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
v=v20+2μgL>vt=v20-2μgL,
因而将落在Q点的右边。
b、当传送带的速度v带较小时,
v带<v20-2μgL,
则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可知,物体一直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
vt=v20-2μgL,
因而仍将落在Q点。
c、当传送带的速度
2gH<v带<v20+2μgL,则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可知,物体将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vt>v20-2μgL,因而将落在Q点右边 。
d、当传送带的速度
2gH>v带>v20-2μgL时, 则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可知,物体将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减运动,后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vt>v20-2μgL,因而将落在Q点右边。
e、当传送带的速度v带=2gH时,则物体在传送带上不受摩擦力的作用而做匀速运动,故将落在Q点的右边。
综上所述:当传送带的速度v带≤v20-2μgL时,物体仍将落在Q点; 当传送带的速度v带≥v20-2μgL时,物体将落在Q点的右边。
3.2 倾斜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这种传送带是指两皮带轮等大,轴心共面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等高),传送带将物体在斜面上传送的装置。处理这类问题,同样是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是解题关键,正确理解题意和挖掘题中隐含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这类问题通常分为:运动学型;动力学型;能量守恒型。
例2 如图2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37° ,并以v=10m/s运行,在传送带的A端轻轻放一个小物体,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AB长16米,求以下两种情况下物体从A到B所用的时间。(1)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转动;(2)传送带逆时针方向转动。
解析 (1)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受力如图示:mgsinθ-μmgcosθ=ma
a=gsinθ-μgcosθ=2m/s2
s=12at2
t=2sa=2×162=4s。
(2)传送带逆时针方向转动,物体受力如图:
开始摩擦力方向向下,向下匀加速运动
a=gsin37°+μgcos37°=10m/s2
t1=v/a=1s
s1=12×at2=5m
s2=11m
1秒后,速度达到10m/s,摩擦力方向变为向上。物体以初速度v=10m/s向下做匀加速运动
a2=gsin37°-μgcos37°=2m/s2
s2= vt2+12×a2t22
11=10t2+12×2×t22
t2=1s
因此t=t1+t2=2s
例3(1998上海高考) 某商场安装了一台倾角为θ=30°的自动扶梯,该扶梯在电压为U=380V的电动机带动下以v=0.4m/s的恒定速率向斜上方移动,电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P=4.9kW。不载人时测得电动机中的电流为I=5A,若载人时扶梯的移动速率和不载人时相同,则这台自动扶梯可同时乘载的最多人数为多少?(设人的平均质量m=60kg,g=10m/s2)
解析 这台自动扶梯可同时载最多人数的前提条件是电梯仍能以v=0.4m/s的恒定速率运动。
按题意,电动机是以最大输出功率工作,且电动机做功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电梯不载人时自动上升;二是对人做功。由能量转化守恒应有:P总=P人+P梯,
设乘载人数最多为n,则有
P总=IU+nmgsinθ•v,
代入得n=25人
3.3 平斜交接放置运行的传送带
这类题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传送带上仅有一个物体运动,二是传送带上有多个物体运动。解题思路与前面两种相仿,都是从力的观点和能量转化守恒角度去思考,挖掘题中隐含的条件和关键语句,从而找到解题突破口。
例4(2003全国) 图5为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其中传送带经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度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功率P。
解析 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同),设传送带的运动速度为vO,在水平段运输的过程中,小货箱先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设这段路程为s,所用时间为t,加速度为a,则对小箱有
s=12at2(1)
vO=at(2)
在这段时间内,传送带运动的路程为
s0=vOt(3)
由以上可得s0=2s(4)
用f表示小箱与传送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则传送带对小箱做功为
A=fs=12mvO2(5)
传送带克服小箱对它的摩擦力做功
A0=fs0=2×12mvO2(6)
两者之差就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发出的热量
Q=12mvO2(7)
可见,在小箱加速运动过程中,小箱获得的动能与热量相等。
T时间内,电动机输出的功为
W=T(8)
此功用于增加小箱的动能、势能以及克服摩擦力发热,即
W=12NmvO2+Nmgh+NQ(9)
已知相邻两小箱的距离为L,所以
vOT=NL(10)
联立(7)(8)(9)(10),得
=NmT(N2L2T2+gh)
综上所述,传送带问题包含力、运动、能量等知识点,而且其中的摩擦力的方向、大小可能要发生变化,但只要掌握了上述三种基本类型,传送带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上就是笔者对传送带题型的几点总结。当然,“传送带类问题”题型还不止这些。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了解其物理情景,物理模型,会进行受力分析,再灵活配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能量知识就一定能正确解答。
(栏目编辑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