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鹏
摘要对逍遥津公园的功能布局、游览路线、景点设计和竖向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规划设计方面运用的手法和遵循的原则,并说明了其设计的优点,最后对逍遥津公园规划上的不足作了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逍遥津公园;规划;开发;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10-02
逍遥津公园作为合肥市一座设施完善的全市性公园,在功能分区和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全园均根据天然地势而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分为9个功能区。在植物园配置上该园根据其天然地形选择合适树种,以绿化为主、建筑为辅。建筑根据景区环境进行设计,与山池花木融为一体。但作为规划设计的典范,逍遥津公园还有待提高。
1功能布局和分布
公园平面呈扇形,总面积为31.1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1.2hm2,地势东低西高,高差不大。全园由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2园。东园水域辽阔,西园河湖交织,地形地貌曲折多变。逍遥津公园按功能分区,依自然地形分为5个区。
1.1青少年活动区
位于南大门主干道两侧,路东以“草原小姐妹”雕塑为中心,棚架作背景,周围是花坛竹林。路西为儿童乐园和青年活动用草坪,中部设“鸡毛信”雕塑1座。2座雕相遥相呼应,即起了点景作用,又活跃了气氛。
1.2文化活动区
此区跨东西2院北部。西面有餐厅1座,规划有露天剧场和旱冰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东面有开阔的草坪、树丛和花坛,是群众活动场地。临湖有廊轩茶室码头等,湖中有3个小岛,其中最大的1个建有“逍遥墅”重檐亭1座。游人自西东来,经林荫道(收)、大草坪(放)、湖面(再放)这几个空间变化,使心理上从郁闭到开阔,增添了游兴。
1.3动物展区
设在公园东南角一个1.8hm2的小岛上,由2座小桥和其他区联系。远景待市内建设动物园后,这里仅保留少量禽鸟和猴类,作为动物角。
1.4安静休息区
西园南半部为安静休息区,该区由水系分割成水榭景区、梅花山景区、牡丹园景区、长廊景区、逍遥阁景区等5个山石景区。它们各具特色又互为因借,由道路、水域联合起来成为整体。
1.5盆景园
盆景园在西园西北角,是一座“园中园”,园内有盆景廊、盆景展区和金鱼池。园北为花卉生产区。
2大门和游览线路
全园设2个入口,南大门靠近繁华市区,门前设有1个1 140m2的广场,西门临近宿州路。园路采用自然式布置,主干道从南大门经一道桥、二道桥、大草坪、北津桥横穿西园到西大门。在干道两侧,布置了连接景区的游览路,沿游览路展开风景面,组织构图各异的连续空间。东园还有环状水上游览线,游人可在宽阔的湖面上泛舟,也可离舟登岛,还可游览园外的曹操点将台之景。公园主干道宽3.5m,为混凝土或沥青路面;游览路宽1.2~1.5m,用鹅卵石铺砌。
3景点设计及植物配置
逍遥津公园的安静休息区总面积为3.26hm2。在空间构图、意境设计方面,运用了我国古典园林欲扬先抑、小中见大、巧于因借等手法,在有限空间中追求丰富多样、诗情画意的景色。整个景区以绿化为主、建筑为辅,建筑面积占总面积的1.18%。建筑造型通透明快,具有新意,布点分散,活动场地较为开阔。植物材料多为乡土树种,适当栽种一些新品种。植物配置吸收了自然群落组成规律,结合地形、建筑、道路,应用散点、群植、混植等形式组成各种空间,充分发挥植物、地形造景的潜力,使植物、地形、建筑、道路融为一体。所有这些构成了新的园林环境。现把重点景区分析如下。
3.1水榭景区
水榭景区在西园东南部的一个圆形半岛上,由廊榭、水池、山池、花树构成的以水景为主的景区。廊榭南、东各堆筑小山1座,互相衬托。从南侧卵石曲径通过半岛狭长的颈部进入景区,两侧水面宽狭各异,对比之下,西部湖面空间更显开阔,透过土山竹林,可见到水榭一角,很有吸引力。进入小方亭,沿游廊向西到主体建筑水榭。从水榭平台西望,可观赏牡丹园山水侧景,东可凭栏观鱼,欣赏假山亭廊。水榭与牡丹园的方亭遥遥相对,在空间的构图中互相因借,丰富了画面。步出水榭有曲桥三折,平水而过,前往一片浓荫,景色幽深。
植物配置方面植物与山、榭、水、石的结合,共同组织和谐优美的空间。从南部入景区,以桂花、小竹为障,随曲径转折,使人视线往复左右,并以高大的乌桕和散点山石为前景和画框,摄取了西侧的水面和水榭一角,又展现了东侧林木起伏的天际线和侧影横斜的湖岸景色。
3.2梅花山景区
梅花山景区山坡平缓,与周围道路、水面自然衔接。此区运用植物题材造景,以梅花为主体,配以成片松竹林,构成自然山景。全区面积不大,仅4 068m2,为了造成大片自然梅林的感觉,在空间处理上采取了“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的手法,从水榭景区的曲桥过来,小径两侧由珊瑚树、女贞、桂花、丁香等树丛组成闭塞空间,阻挡视线。穿过树丛,通过交叉口,再走数步,前景豁然开朗,起伏的大草坪展现眼前,呈现一片由松竹衬托出的梅林。
在景物的观赏过程中,为了触发游人的情趣,采取引而后赏的手法。进入景区闭塞空间,路旁绿梅点散二三为序,作为前导,通过树丛,进入开朗空间,眼前一片梅花争艳吐芳,这样体现了“引”与“赏”的渐进观序。
3.3牡丹园景区
该区是一个周围环山、园中一滩碧水的郁闭小空间。整个景区仅以一个四角小方亭作为构图中心,四周小山遍植桂花等长绿树,池畔、路旁散植丰富多彩的灌木,使人置身其中,有与世隔绝之感。牡丹园的植物设计,注意四季景观合理搭配。春季繁华似锦,富丽的牡丹,粉红的碧桃,红色的海棠,洁白的麻叶绣球,静坐亭内可饱赏春色;夏日树木葱荣,浅绿色的三角枫,深绿发光的椤木、石楠,浓荫似盖的朴树,使人觉得幽谷深深,有“蝉噪林欲静”之感;入秋桂花清香阵阵,枫树红叶层层,一派金秋景色,分外宜人;隆冬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偶有点点星星的
腊梅花开,一池静水,一抹斜阳,更显幽雅宁静。
4竖向设计
逍遥津公园地形比较平坦,其间有若干河湖沟塘,设计时尽量做到就地平衡土方。东园水面原有5个小岛,为了使湖面更开阔完整,改成3个,突出了逍遥墅和张辽冠冢2岛。安静休息区考虑了空间构图景区之间的因借关系,因地制宜挖池堆山,整理了比较破碎的地形,构成丰富的山水景色。整个公园的水面标高控制在离岸顶25cm以内,岸、水相近,富有亲切感。
5建筑小品
5.1水榭建筑群
建筑面积294m2,由水榭、长方亭、方亭组成,并以廊连接,以不等边三角形构图原则布置,通过廊桥引路池水,构成水院。建筑以通透的景门、什锦窗、空花格等装饰,并刷以白、浅绿等淡雅色彩,与水色交相辉映,轻巧明朗。
5.2牡丹园方亭
牡丹方亭是四角攒尖亭,位于牡丹园山路池畔,背山临水,临水一侧挑一小平台,亭顶塑成仿松树皮。
5.3盆景廊
盆景廊由大小不等的4个展示用廊联系组成三合院式的院落,在廊的转折处组织了几处“粉墙为纸,以石为绘”的小景。展示为二坡悬山屋顶,灰瓦粉墙,具有浓郁的南方民俗气息。
6叠石
该园使用的山石均就地取材。一种为桥头集白石,色洁白,浑厚无皱纹;一种为散兵石,产于巢湖之南散兵,质坚,色灰,形状和太湖石相似,纹理古拙。假山均系掘池堆土成山,间以石块,临水堆少量石矶。如牡丹园、盆景园的假山均用散兵石堆叠,有临水成崖,有露水成矶,有悬眺若台,有隐伏如穴,形态多样,意趣盎然。
水榭景区根据白石浑厚无皱的特点,堆山不求通透,塑造浑厚粗犷的特点。池畔叠成石崖,余脉延展于土山,使山有脉。亭下路旁散点山石,犹如石崖浮露,石间岗上栽植乔灌木丛,石、路、建筑、地形有机组织,构成整体。
山间小道宽窄不一,在眺望点宽成小平台,山路踏步二、三级一组,踏步随等高线线形设计,自然而有野趣。
7存在的问题
逍遥津公园建园以来很受群众欢迎,游人逐年增多,但该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待充实改善。主要有逍遥津公园为三国古战场,公园应增加这一历史特色的内容;需彻底改变公园的水污染状况;要进一步提高公园绿化的艺术水平;逐步完善规划中的各项设备内容等。
8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中国新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吴必虎,金华荏,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