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习 蒋笑军 王洪利 沈宏伟 徐 丹
摘要介绍了番茄灰霉病的症状识别方法、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1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67-01
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栽培的重要病害,各种类型棚室都能发生,在北方保护地内发生尤为普遍,常造成大量烂果,一般减产20%~30%,流行时损失更为严重。
1症状识别
1.1幼苗期受害
幼苗受害后,叶片和叶柄初呈水浸状,渐变褐腐烂,表面密生灰霉;严重时可扩展到茎,茎部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斑,病部收缩、折断,造成猝倒死苗。
1.2成株期受害
成株期的花、果、叶、茎均可发病,以果实发病多而重。①病害先从青果上残留的柱头、花瓣、花托侵染,然后向果面、果柄蔓延,致使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状;后期在果实、花托和果柄上出现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僵化。②从果实脐部发病的病斑呈灰褐色,边缘有一深褐色的带状圈,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线。③叶片发病多由叶尖开始侵染产生“V”字形向内扩展的黄褐色病斑,边缘不规则,有深浅相同的轮纹,致使病叶干枯。④茎部染病最初呈水浸状小斑点,向上下扩展后,变成长圆形或条状病斑,浅褐色,潮湿时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变灰褐色,病斑以上枝叶枯萎死亡。
2病原和传播途径
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类葡萄孢属真菌侵染而发病。温暖、潮湿是灰霉病流行与危害的主要条件。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保护地内无越冬现象,仍可继续发病。病果采摘后随地扔放,最易使孢子分散传播危害,病菌也可以菌核形式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除侵害番茄外,还侵害黄瓜、茄子、菜豆、青椒、莴苣、草莓等多种果蔬。
3发病条件
低温多湿的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条件,有利于病菌的侵染蔓延,加之番茄生长弱,发育慢,植株抗病能力差,为病菌提供了适宜的寄生条件。病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生长温度范围为2~31℃,适温在23℃左右,湿度在90%以上。在北方冬春季日光温室、加温温室栽培番茄,棚室内生态环境潮湿温暖,昼夜温差较大,容易结露提高空气湿度,如果越冬菌源充足,很容易引起发病和流行。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特别是加温的棚室刚停火时或春大棚开始放风时陆续发生。此外,生产管理不当或粗放耕作、密植、氮肥不足或过量、植株生长弱、绑架过晚、放风排湿不及时、阴天灌水、农事操作不适宜、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病残体遗留在棚内等,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扩展。
4综合防治措施
4.1实行轮作
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4.2清洁田园
生长期间注意棚室病害发生调查,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和侧枝,置于袋内,防止病菌孢子在棚室内飞扬,并带到棚室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和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室内病残体。
4.3培育适龄壮苗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顺畅的地块作高畦育苗,苗床不可太湿,不可过度密植,以培育适龄壮苗。旧苗床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表面喷施消毒土壤。
4.4加强健身栽培措施
定植时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适当控制浇水,忌大水漫灌,浇后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提高棚内温度,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田间种植密度不宜过大,加大通风,有条件的最好采用高畦膜下滴灌的栽培灌溉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地温,又可降低湿度。
4.5生态防治
加强棚室内通风,保护地栽培通过提高温度控制病菌的发育和侵染,一般采取上午、晚上放风,有利于棚室内控湿,但早春要根据棚内温度回升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室内温度为31~33℃,超过33℃开始放风,如果近中午时仍在25℃以上,可以继续放风,但下午温度要维持在20~25℃,降至20℃时必须闭风,以使夜温保持在15~17℃。
4.6药剂防治
在番茄幼苗定植移栽前喷1次药,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保护地内发病时开始用药,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定植后结合蘸花施药,在蘸花稀释液里,加入0.1%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后再进行蘸花,使番茄花器着药,以后再用0.1%速克灵喷果2次,间隔7d喷1次,重点保护第1穗果。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病后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喷2~3次。为降低棚室内湿度也可施用45%百菌清烟雾剂或10%速克灵烟雾剂3 750g/hm2。也可用农抗B0-10 100倍液,每隔5~10d喷1次,连喷3~4次。药剂要喷洒周到均匀,以第1穗果开花时为防治适期,一般浇水前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