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文献评述

2009-06-24 09:53高淑玲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规模经营土地

胡 柳 高淑玲

摘 要 规模经济问题在整个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理论国内外不同学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评述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土地规模经营理论的研究结论与进展,希望以此为我国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 规模经营 文献评述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评述

国外对土地规模经营理论的研究最早是从古典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开始的。规模经济最初产生于西方微观经济学,权威性的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个部门处于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该部门经营的企业规模同生产可能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关系。通常长期生产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平均成本,可以到最低成本的最佳规模,以扩大规模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就是规模经济。如果企业扩大规模后,反而导致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则称为规模不经济(柯布一道格拉斯大林1992)。这就是说,规模经济规定了这样一个规模区间,在这个区间规模扩大将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

但是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们认为家庭农场比大农场更优越,如果一个家庭农场规模达到必须雇佣家庭外农民的地步,那么它的效益递减现象就开始出现(T.W.schultz1994),关于农场中规模经济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认为:在实践中,农业生产中规模效益很微弱;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反向相关的(伊普罗斯物曼等)。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长期以来,所有的资源投入都是可变的,而资源投入发生变动就是经营规模的变化,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规模与产品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变化趋势来说明当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即认为规模趋于经济合理。

因此,所谓农地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实际上也就可以具体化为规模扩张时对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比的衡量问题。而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杜尔阁更为全面论述了报酬递减的规律,他实际上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地报酬递减和要素最佳投入量的选择问题。此后,随着专业化和分工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农业规模经济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发展经济学家格里芬(Griffin)指出:第一,农民人均产出随着农业规模增大而增加;第二,每公顷产量(或收益)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第三,每公顷的附加值(或净收入)随农场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科尼亚(Cronia)对15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规模的农场中各种农业投入和土地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农场规模与农业投入和每公顷单产呈反比。人类学家Marris曾经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只是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而已。马歇尔研究了规模经济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并提出了“马歇尔困境”。N.S.Randhause对印度200个农场的研究表明,农场规模与土地生产率显著负相关。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定量分析和实证案例来进行研究。着重研究在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研究市场经济主体如何来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和确定最佳投入量。在定量研究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生产行为过程进行定量描述,以数据来说明问题。这对我国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 国内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评述

在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早已有之,根据李瑞娥等人的研究,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性,他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多次提到“多财善贾”的观点,也就是资本多了容易做生意,并且认为如果农业经营长期停留在小规模的基础上,则“农不如工”,司马迁的思想中,已经意识到:任何行业的生产经营,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有一定量的投入才会有一定量的产出,一定量的产出必须以一定量的投入为基础。

我国理论界学者认为分散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对于解决温饱问题、促进商品生产,是卓有成效的。但从长远看,要发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则受到很大的限制,它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对农村提出的要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质是农业生产的企业化,是商品经济对生产的普遍要求,也是农业生产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罗鉴宇等1998)。

结合我国现实,参考其它国家农业规模经营的标准,规模经营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l)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2)适度规模的要素包含着多种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土地面积是衡量规模大小最常用的指标,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面积的大小反映种植单位生产能力的大小,但是,农业投人除了土地之外,还包括资金、劳动和技术,因此,土地面积并不是衡量规模大小的唯一因素,除此之外,资本、劳动和技术都是衡量适度规模的重要因素。(3)适度规模的原则是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优化组合(潘朝辉等 2007)。

杜建霞认为适度的规模经营,是各类经营户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在生产经营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规模经营是否适度,经济效益是大不一样的。从目前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经营手段的水平看,如果规模过小,经营户的能力、技术、资金、工具设备等就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使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下降,生产经营成本增高,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如果规模过大,超过可能投入的劳动量、技术条件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就会由于劳力不足,或者由于资金、技术、生产经营工具、销售和管理跟不上而出现粗放经营的状况,降低生产经营水平,影响综合效益。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将土地集中到某些农户或集体手中,形成较大规模的土地经营,从而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胡同恭(2000)认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将建立在农业的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也有学者通过地区的调查分析,得出小规模农户的土地单产水平比大规模的单产要高的结论。王鸿龙(2002)通过分析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历史,提出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张侠等(2002)从分析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和我国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入手,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进行了分区,指明了各区的发展方向,并测算了现阶段我国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最后给出了各地计算适度规模的方法。

但是土地规模经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土地政策的限制、土地的流转制度、土地经营者的素质、资金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倪志远 1999)。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村工业化低水平扩张、农村城市化极度滞后的条件下进行(潘朝辉等2007)。因此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农业生产法人制度;设置土地流转中介机构,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比较利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支农力度(蔡月祥 2003)。所以理论的研究要结合现实和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至今为止,关于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还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说明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我们可以借鉴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已有规模经营问题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农业规模规模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户的农地投入变化及其管控政策研究(70773045)资助。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基于福建省和江西省224个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福建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罗鉴宇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浙江人民出版.1998.

[3]钱贵霞,李宁辉.不同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农户效益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4).

[4]张亚.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扩展之路.经济纵横.2004(6).

[6]张忠根,史清华.农地生产率变化及不同规模农户农地生产率比较研究———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农地经营状况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1).

[7]张侠,葛向东,彭补拙.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人文地理.2003(1).

猜你喜欢
规模经营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第十二章热气腾腾的土地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甘肃农业规模经营个案解析、梯度划分与对策研究
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