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锋 滕 璐
摘 要 当下水污染成区域化蔓延趋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富庶区,如长三角地区。现行立法并未对此种现象加以规定,但现实危机却凸显了需要对其谨慎对待的必要性。本文对水污染区域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污染 区域化
中图分类号:D92010文献标识码:A
一、水污染区域化防治之初步阐释
2007年5月28日,江苏省无锡市部分居民发现家中自来水有臭味;29日,水质恶化影响范围的正式蔓延以及矿泉水抢购狂潮的开始,告诫人们,太湖蓝藻危机已全面爆发。太湖流域蓝藻危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起初每年爆发2~3次,影响范围也有限;而近年来太湖蓝藻危机呈加速蔓延趋势,每次危机的爆发几乎是全流域的。而太湖流域的流域区则覆盖了长三角地区的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的绝大部分富庶区。
(一)水污染区域化。
区域化,在经济学中,亦可以区域经济来替代。有区域经济学者将区域经济定义为,“与一定的区域空间相联系的经济活动,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①有些区域经济学者将“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域”严格区分,认为“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的有机整体”;而“经济区域”则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如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②前者着重于定义经济活动,而后者则强调空间范围。此处所言之区域化或区域经济,并不注重两者之严格区分,或者说只是两个概念的混合体,目的只是为借以阐释“长三角区域经济”。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水污染现状。
就长三角区域经济而言,2008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47072.12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国同期GDP比重为23.3%;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同比增长9.7%;江苏实现GDP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浙江全年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③
经济发展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背后,水污染危急现状却不可忽视。在一份2008年度太湖流域水质类别示意图中,太湖主要区域80%以上(包括全部湖心区及贡湖等沿岸湖泊)为劣V类标准(最低);而太湖流域之主要河流如黄浦江以及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段京杭大运河,其水质也都在IV标准以下;尤其是京杭大运河,80%以上河段都处于劣V类标准之中。
二、水污染区域化防治之行政性建构
水污染区域化防治之行政性建构,当下即表现为地方政府之合作。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排污权交易市场、环境信息公开与信息沟通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机制。
(一)排污权市场建立之合作。
2007年11月,江苏省环保厅正式宣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排污权交易制度将在太湖流域地区试点实施;就COD排污权而言,其初始价格为,化工企业为每千克10.5元,印染企业为每千克5.2元,造纸企业为1.8元,酿造企业为2.3元,其他企业则为4.5元。按照江苏省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规划,从2010年起,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将会初步形成;但太湖流域区并非只有江苏一省,还有浙江与上海这一省一市,两省一市需在各自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摒弃地方之间的差别,最终形成整个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二)环境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机制之合作。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自2008年5月1日起就已实施,其有五个章节,即总则、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监督与责任以及附则。“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章节,还详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公开方法与程序。但《环境信息公开法(试行)》自颁布以来,施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地方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而解决方法就是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在信息共享机制下,参与信息共享的双方或多方政府将会摆脱“囚徒困境”,走上真正的合作之路,而只有完全的合作行为才会发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之最大边际效益。
(三)科技创新机制之合作。
环境之保护与治理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长三角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与科研机构都相对充足、众多;也就是说其整个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相当雄厚,那么就应以地区内各自地方特色为基础,在特色结合与领域分工协作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地区的科研优势。
(作者:黄雪锋,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宪法行政法学;研究方向:经济行政法;滕璐,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宪法行政法学;研究方向:经济行政法)
注释:
①吴传清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5、1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数据来源于戚本超、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2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数据来源于
参考文献:
[1]栾贵勤等著.区域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戚本超、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