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荣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法
◎贺军成
“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这位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如此高寿,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是分不开的。
反对为锻炼而锻炼
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实在是本末倒置。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锻炼,他年轻时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老年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忙里偷闲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他一直思维敏捷,常常写出备受赞叹的佳作与巨著,这与他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而“不锻炼”的提法,不过是季老数十年来执著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无心他顾的结果。
不挑食、不忌口保证了营养均衡
在饮食上季老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补品。在大城市生活了数十年,他却依旧钟情于家乡的饮食习惯。他的早餐,总是简简单单的几样: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一碗绿豆小米粥,就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了。当然,饭桌上也会有惊喜。季老的婶娘从北大校园中挖来荠菜,包成鲜美可口的馄饨,这就是季老赞不绝口的“极品”了。作为山东人,他有时也要提一点小小的要求:一个辣椒,一根葱,以此作为佐餐的调味品。老人这种不挑食、不忌口的饮食习惯,使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品种多而杂,从而保证了各种营养的充足、均衡。
心里没负担自然百病不生
“不嘀咕”指的是季老先生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从不为自己的健康怕这怕那。他最反对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百般禁忌:吃鸡蛋怕胆固醇,吃肉怕高脂肪,吃饭又时时计算热量,就连吃水果也要消毒几遍。季老说自己“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补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同时,对于寿命的长短,老人也从不嘀咕。他所期盼的只是尽量在晚年把那些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工作做完。其实这种崇高而又洒脱的境界,也是季老长寿的秘诀之一。
生活有规律是长寿的奥秘
除了“三不养生法”,季老平时的生活也极有规律。每日三四时即起床,进行学术研究或写作,几千字的文章可以一挥而就。早饭结束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午饭后,他都要在书房的旧藤椅上小憩片刻。而这时,老人钟爱的小猫咪便会跳上他的膝盖,这老“小”同眠的情景,颇为老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童趣。工作累了的时候,季老会提起水壶为窗台上的花草浇浇水、松松土,在满目青翠之中寻觅一份心灵的宁静和一种生命的活力。
季老曾以《养生无术是有术》为题写过一篇文章。这位从不刻意追求养生之术的老者,却在数十年繁忙劳碌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很有个人特点的养生之法。这套以季老朴素的人格特征和一切为了工作的人生追求为基点的养生之法,对我们有着很多的启迪。
(摘自《北京青年报》)
李嘉诚的健康心法
◎余小沅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实业家,现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李嘉诚的健康心得是:每天早上6时起床,做一个半小时的运动,包括打高尔夫球、游泳或跑步,并且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生活极有规律。再就是节制饮食,他不吸烟,不饮酒,一切以清淡为主,少吃肉,平时喜欢青菜白饭,就是吃鱼也只吃一点小鱼,而且是最便宜的那些,即港人俗称的“猫鱼”。
另外,李嘉诚还有个闭目静养的习惯。现代研究证明,人脑是“元神之府”,主管思维,眼睛则是大脑直接的“外显物”和“心灵的窗口”。人脑近一半信息来自视觉。因而,只要闭上双目,就几乎阻断了来自视觉信息对大脑思维活动的干扰刺激,这正是人们闭目养神一二十分钟后,顿觉精神焕发的道理所在。所以李嘉诚越是繁忙,越是常用闭目养神、提神醒脑的“绝招”。这种“静养”与每天早上的“动养”相结合,铸就了他八旬健康的秘诀。
现在在巨富中流行“斗寒”,戴几十元一只的电子表,吃十几元一顿的蔬菜糙米,而身体却一个比一个精神。李嘉诚作为一个超级富豪,生活是十分简朴的。他说:“就我个人讲,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现在和三四十年前基本一样。”他巡察工地,和建筑工人同吃大众盒饭,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他唯一的运动嗜好是打高尔夫球,每天都要去玩几棍,而且亲自驾车去,他说自己驾车可锻炼注意力和灵敏度。
李嘉诚自己处处克勤克俭,但对社会却慷慨乐善。他大小捐赠不计其数,其中最大的手笔就是出资8亿多港元,创办了现代化的汕头大学。他说,慈善是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养生。
勤奋、坚毅、简朴、慈善,这就是李嘉诚健康长寿而永葆活力的养生文化之底蕴。
(摘自《养生月刊》)
齐白石的“两笑”
◎小 米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曾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从他笔下流动出来许多的人物、山水、花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人誉之,一笑。”因为他头脑很清醒,知道学无止境、天外有天。画坛流派纷呈,各有千秋,人家尊自己是大师,自己却万万不能以大师自居,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骄傲自满了,就离淘汰出局不远了。所以,尽管他长期生活在荣誉与花环中,水到渠成地收获了人民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等成功与光荣,但他既不得意忘形,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很洒脱通达地“一笑了之”。
“人骂之,一笑。”饱经风霜又看惯世态炎凉的白石老人深知,人多嘴杂,众口难调,各人欣赏眼光不同,对同一幅艺术作品,喜欢者可能会捧到天上,厌恶者可能会踩在地上,且不说还有人心存偏见或嫉贤妒能。所以,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风风雨雨,骂声、嘘声、鼓倒掌声,虽然也难免会声声入耳,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也就是了。为此,他还给自己立了养生“七戒”——戒酒、戒烟、戒狂喜、戒悲愤、戒空想、戒懒惰、戒空度。当然,对于那些真知灼见的批评,即便有些刺耳,老人也是从谏如流的。
不知道是否巧合,与他同时代还有一位老人——马寅初,也是用“两噢”来回答世人毁誉的。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被狂风暴雨地批斗了几个月,终于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儿子回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便不再言语,继续看书,神态自若。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给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并对他进行高度评价。此时,马寅初已经是97岁的老人了,但仍然健康清醒,当儿子回来告诉他这一喜讯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不置一词,照旧闭目养神,心如止水。
古今中外,大师泰斗,文化名流,都要有点宠辱不惊的工夫,有点“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本事才行;否则,胸无沟壑,浮躁浅薄,一捧就飘,一骂就跳,是永远难成大器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文化名人,头面人物,不受批评、不遭非议、不被调侃、不引人嫉妒的,几乎没有,而且是大名气遭大非议,小名气遭小非议,谁也不能幸免。其中是非正误,真假虚实,谁能说清道明?还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求个问心无愧吧。
(摘自《药物与人》)
梅葆玖:好眼神就有好精神
◎胡楚青
京剧名家梅葆玖先生年过古稀仍精神矍铄、身体倍儿棒。 梅先生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是常事,他认为,“晚睡一样能休息好,关键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和睡觉一样,梅先生的饮食也是“不讲究中藏着讲究”。梅先生说:“我没有什么从来不吃的东西,荤的素的都会吃点,但从来不会吃饱吃撑。作为京剧演员,辣的、甜的、酸的都不能多吃。不过一点儿不吃也没必要,比如吃饺子时总要蘸点醋。”
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对京剧演员来说,眼神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梅先生说:“练眼神是京剧演员的常规训练,我以前就是练上下左右转眼珠,或是在一间黑屋里看香头。其实大家都该多练练眼神,不仅能显得人有精神,也是保护视力的好办法。”
作为一名老行家,梅先生对京剧与养生的关系,也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所谓养生,不仅是锻炼体、吃好喝好,精神上的修炼才是精髓,而京剧就可以帮助人们修炼。”
(摘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