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的呐喊

2009-06-23 07:07
中华手工 2009年6期
关键词:刨子废品收购木工

李 科

垃圾最好的归宿似乎就是废品收购站,可孙先军却不这样认为。有一次,他在废品收购站看到整箱的新螺丝,当时他觉得真是心疼,“太可陪了。”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来提醒^们不要随意丢弃垃圾。

最开始的尝试是在2001年,孙先军把自己坏掉的自行车拆了,将一些零件组装在一起,看起来有一点像羚羊,还真有那么一点艺术的感觉。说它是艺术品也不为过。之后孙先军仿佛就“走火入魔”了,又陆续做出了《最后一只蚱蜢》第一系列汽车零件改造作品,其中的作品获得了首届黑龙江艺术之冬“金奖”,他把这系列作品命名为“环保雕塑”。废弃的零件、钝锈的冰刀结合脸谱的元素,风马牛不相及的个体却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面具》。冰冷零件的背后,其实也可以表达朴素的温情,《妞妞》就来自童年时邻家小女孩梳着的“羊角辫”,总让人记忆犹新。一切都在“睁”、“闭”之间的,就是《官僚主义》。

每当看到那些被清洗干净的“风马牛不相及”的零件,经过自己的构思和加工又有了新的生命,孙先军说,那真是一种喜悦。有时候,连吃饭时都要把刚做好的作品摆在餐桌旁,边吃边看,“那心情,美!”。

喜欢做手工的孙先军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生活中好多东西都会给他启示。曾有一个朋友家装修,剩了一块木方。他觉得扔了可惜,就把它捡起来做了一把木工刨子。做好了以后觉得要装饰一下,于是就对它看了三天,越看越觉得木工刨子中间空心的“大嘴”很有意思,然后就把它与京剧脸谱结合在一起,一刀一刀刻画出来。乍一看这是一把木工用的刨子,仔细一看分明是一件艺术品——一个木刻的京剧脸谱,广颐峨眉,长长的胡须,大张的嘴正处于刨子的空心处。一把原本普普通通的木工刨子,在孙先军的手中升华为一件艺术品,名字就叫《呐喊》。

从此他又迷了进去。根据不同的脸普造型,在木工刨子上刻出了一系列作品,前前后后一共做了20件。每一张“大嘴”都在有力地“呐喊”。夸张而又细腻的造型,充满了艺术冲击力。

2005年秋天,台湾来的杨松寿教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做学术交流。结束的时候,发现了孙先军的《呐喊》,非常喜欢,两次登门要求收藏。第二年杨教授又亲自带着学生来到孙先军家里,现场讲解作品的风格和内涵。盛情难却。《呐喊》中的《桃园结义》等5件作品被杨教授带回台湾收藏。

知道孙先军的嗜好,朋友们经常把一些家里不用的东西送到他家,问他能不能做东西?朋友们都说孙先军是“超级破烂王”。后来这些改造作品在家没地方放了,孙先军就统统放到朋友的酒吧里。没想到,酒吧从此火得不得了。

废物利用,艺术表达,孙先军乐此不疲。

猜你喜欢
刨子废品收购木工
废品收购嵌入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的路径探究
基于特征参数化的木工CAD/CAM系统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没白费功夫
没有白费的功夫
纪宇:木工让我寻找到自己
夏日里的“小木匠”
数控木工轮廓铣床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
怀念废品收购站
移动的废品收购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