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写意人物画以形传神为最高目标,要求对人物的外存形象和特定神态做简炼描绘。自东晋顾恺之首倡“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起,“传神”这一要求从理论上被明确提出,标志着作为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亦成为写意人物画最高的审美要求。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山水写趣》中曰:“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可见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中的重要作用和艺术生命力。
一、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写意人物画传神的基础
写意人物画作为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充分体现了画者的主体性和选择性,需要敏锐的视觉思维和认真细致的观察,以研究对象的神态,在自然面貌神态下扑捉对象的典型体貌和精神本质。因此,在作画之前必然要进行深入的观察,仔细考虑章法疏密及人物的细部特征,这样作画时才能直取人物内在的气质特征以表现象外的神韵,体现绘画艺术的客观依据。即对自然信息的采集过程。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蒋兆和的写意人物画刻画的入木三分,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人物的苦难和血泪史,他的画使人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画的精髓。他一贯要求学生画模特时要平心静气、全面深入的观察对象而不要支离破碎地描画,要尽精刻微深入观察,不可浮光掠影。这样的观察方法与徐悲鸿在《中庸》中“尽精微、致广大”的要求都同时体现了写意人物画深入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二、追求神韵是写意人物画的灵魂
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一直在以形写神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由于中国画特殊的造型观,直取人物的本质神韵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不懈追求。也就是说神不能离开形而存在,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提升。把神放在主导地位,意在通过刻画形象体现人物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可见形是人物的外部特征,神才是人物内在气质的反映。传形要追求气韵、神似,不仅以形写神,更重要的是以神取形。因此,写意人物画要做到形神兼备,抒情而不荒率。
写意人物画的造型由于受到生宣纸迅速渗化的性能影响,也要求造型能力必须高度熟练。没有高度熟练的造型能力,要随手挥亳是比较困难的。有些画家画写意人物画之所以能轻松自如,一挥而就,都是以其极为熟练的造型能力作为他发挥笔墨效果的保证。如果忽视人物具体形象、准确的描写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人物的性格。所以,熟练而准确的造型能力是画好写意人物画的关键。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写实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中国画的写实带有写神、写意的因素。即通过描写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来表现对象的神情气势及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人物要注意把握外形对人物的性情、精神面貌及其在特定情境中呈现的特殊表情和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概括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对表现对象的深刻理解与能动把握,呈现的是画者观察、理解到的人物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性情本真。它描述人物外在形象的目的是要发现人物的“神”。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可见“神会”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
三、笔墨意韵的追求是写意人物画传神的前提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元素,写意人物画的用笔用墨深受传统文人画理论影响。符号化的笔墨语言从被动描摹物象的局部中解脱出来,获得独立的意义。正是月这种特别的语言元素构架着自我的艺术风格。纵观中国绘画史几有造诣的画家均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力。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近代大师吴昌硕笔墨具有的浓厚金石味;齐白石用笔如锥划沙;黄宾虹笔墨之苍茫格调等尽显大家风范,足见中国画的笔墨离开了了物象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彰显了写意人物画崇意轻形追求神韵的精神。唐干维在《山水诀》中写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其审美宗旨充分发挥了水墨语言的特定内涵,体现了传神的意味。因此,独特的审美形式,高度抽象概括的笔墨韵味,是贯穿整个写意人物画笔墨领域的艺术思想。
写意人物画的笔墨意韵讲究书法入画,因而有形式上侧重水墨的表现。画家通过运用笔墨的灵动与无穷变化因势利导,营造出酣畅淋漓、生动有趣的艺术效果。同时对人物造型、动势及衣饰纹理、结构等的笔墨处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而后下笔,则疾而有势。”正是这种笔笔恰到好处、无一草率、极俱自然的“书写性”用笔,从人物神态及造型用线的疏密、轻重、缓急等方面,达到画面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文化内涵。
四、意境营造是写意人物画以形传神的关键
写意人物画要营造意境,依靠生动的气韵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遐想与共鸣,表现了放笔直取,简化形而强化神韵的手法,使人物的轮廓、墨线、色块等都根据意境的需要而定。南齐谢赫早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之首就是“气韵生动”,强调人物的“精”、“气”、“神”。在表现对象时要提炼概括、删繁就简,用简要凝练的笔墨表现。忽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意境与文学因素结合,以期对作品的表达更加深刻完美。不必刻意于轮廓的精确性,墨线色块要服务于人物的生动艺术形象,把描绘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之“意”写出来。其形迹随笔勾染,笔笔生发,随意抒写,笔墨灵动而不受客观物形的羁绊。在表现过程中时勾时皴时擦时染时留白,切围绕“意境”而表现,这样才会摆脱照搬对象过于拘谨的弱点,表现出来的形象才会生动感人。以气韵求形似,以气韵求神似,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这种意境的表达是对物象和意象的反映和提升。
五、师造化重修养是写意人物画传神的保障
写意人物画历来主张深入现实生沽,表达自我的写真原则。冈为离开了生活实践,一切技法表现只能是纸上谈兵,丧失其生命力。徐悲鸿教诲学生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写意人物画不仅要善于继承传统人物画的精华,也要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以丰富自己,如西方绘画中的科学造型方法和扎实的造型能力。造型是传统人物画的薄弱环节,现代人物画之所以能得到迅猛的发展,是与画家对素描、速写的训习重视造型能力密切相关。
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还要继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传统,即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转变的全过程,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情思的有机统一。清代石涛曰:笔墨当随时代,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生活,必须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并且要表现出显著的社会性和时代感,这样的创作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古代人物画来看,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使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所以体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不多,能感动人心的作品就更少了。宋元文人画家的出世态度和创作主张使人物画更是跌入低谷。可见,写意人物画本来就是在实践生活中产生,在表现生活中运用和发展。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说得好没有生活,没有造型基础,笔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要画好写意人物画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科学的造型基础,其宗旨是塑造和表现人物形象。对人物神情的深入研究是最重要的,精妙的用笔也只是在拿来用作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与神态的传达时才有意义。人物画承载着反映社会、关注人生的使命,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的主流文化的反映,这些是写意人物画的责任,更是时代的要求。
综合以上广观点看, “传神”是写意人物画艺术的生命,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正是在追求神韵的程度上对形式等外存因素有意识的减弱。通过概括的形体刻画展现画家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识,这种以形传神的艺术追求使写意人物画得以发展绵延,焕发长久不哀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柏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