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除了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
1.深刻性,这主要是指思维的深度。不满足于抓住事物的现象或枝节,而多方求索。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一般结论,还要追踪未来的发展趋势。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2.求异性,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3.发散性,即非单向也非单一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多答案的,思路是立体的,创造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众多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
4.独创性,如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或设计新产品等。要能独立的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逻辑性,它指的是人的思路清晰、连贯。知其然所以然,论说有条有理,有首有尾,毫不紊乱,不横生枝节。
创造性思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个新闻记者具有创造性思维是何等重要。有的记者在宣传报道中,本来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报道线索,却觉得没什么新闻价值而废弃了。但是别的同行却把它捡起来,并写出来一条好新闻。还有这样的事情,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同去一个地方采访,结果有的报道平平,有的报道却角度新颖、主题深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在新闻实践中,锻炼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提高记者的观察力,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是大有裨益的。那么怎样开发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呢?
第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广度。
重点放在扩展思路方面,不要任何框框。在新闻采访中,不能人云亦云,只做表面文章。要在思维过程中全面地看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多方面去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比如依兰县在开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工作中,我们结合实际,从订单农业切入,重点报道一批种植、养殖、加工大户,拓宽了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思路,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度。
要求记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的问题,善于专研,并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品质的记者,能从别人看来是简单的甚至于是不屑一顾的现象中,看出重大的问题,从中揭露出重要的规律来。于此相反,思维肤浅的人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不善于深思熟虑,往往凭一知半解就下结论。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家住松花江边的依兰糖厂职工杨晓飞加入到农民的抢险队伍中,为了堵住洪水,他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堵涵洞,由于水大流急不幸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当时,杨晓飞的牺牲并没有引起轰动,而我们的记者却感到事情并不简单,通过大量的采访、座谈得知,杨晓飞的壮举并非一时的冲动,是他多年来助人为乐、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浓缩。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下岗职工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深入的挖掘,中共、省、市新闻单位都给予了报道,在抗洪斗争中对于鼓舞斗志,凝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克服传统思维中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惰性因素。
如求同性思维,线性思维,表层思维,这些思维方式使人在认识问题上浅尝辄止,呆板僵化,在新闻报道上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
第四,开发求异思维,调角度,抓特点,抓特色,在普遍中找特殊。
北方冬季以冰雪而闻名。同样是旅游宣传,我们搞了巴兰河漂流、中国北方第一漂系列报道,变冬季旅游为四季旅游,讓城里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体验漂流的乐趣和回归自然的舒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门,写出更多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中得到孕育和发展的,是可以培育的。这就要求记者具有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提倡多思考和首创精神,每到一地采访,不满足于看看材料或从材料中摘编新闻报道,要从实践中调查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写出有价值,有分量,有新意的好新闻。□
(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