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播新闻如何实现贴近性

2009-06-22 05:02王秀莲
活力 2009年8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广播受众

王秀莲

尽管新闻传播市场上有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體之说,但就其市场地位而言,新闻传播的贴近性实现得越好,受众的忠诚度也就越高,市场地位也就越牢固。所以,新闻媒体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不仅仅是受众的确希望,更应该把它看做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喜闻乐听曾是广播媒体争夺听众和抢占市场的利器的话,那么,在网络媒体抢夺受难众注意力的今天,广播媒体就更需要在可听性加实用性上进行强化。这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受众的自主意识、选择意识、实用意识越来越强,广播的民生新闻也就成为听众乐于接受和便于消费的信息商品,而这正是实现广播民生新闻贴近性必须做到的。

一、深化时政新闻,充实听众“应知”与社会产生共识

时政新闻是社会人群所关心的,关心的深度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知其事、明其理”,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对出现的新事物或发生的新闻事实解惑释疑。因此,对于媒体而言,首先就必须善于将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示”于人。广播媒体及时对新闻进行正确的解读,发挥新闻传播的实用性,这正是获取受众群认可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所在。

其次,对时政新闻进行分析和解释,正是对“展示”新闻事实的另一种延伸。通过这样一种延伸,可以揭示事实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揭示新闻事实与相关背景之间的联系,受众就不仅可以从中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将能对新闻信息的价值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

我们在时政新闻宣传时,不仅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意义讲深讲透,我们还做了大量采访,把我县乡村建设比较好的典型、样板,用老百姓身边的农村变化,生活的提高、精神面貌的变化等做成系列的深度报道,用大量的事实把中央的精神讲深讲透,受众听后反映很好。

二、细化民生新闻、充实听众“欲知”与社会产生共鸣

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而言,新闻报道不仅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而且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所以,新闻离不开对于民生的关注,从受众的角度而言,时下广播媒体的政策解读、市场分析等实用型信息的关注率始终保持很高,表明受众的收听取向正经历着从“听广播”到“用广播”的转变。可见,办好民生新闻,有利于社会更深刻地理解党和政府正确决策的深厚背景和丰富内涵,有利于更深切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与需求,使新闻报道顺乎民意,深得民心。

当前,我国社会日趋多元化和复杂性,一些社会现实常常使人感到困惑,使得获取新闻的受众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信息的表层意义上,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一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于是,更高的信息需求便油然而生。而这时,就迫切需要媒体挺身而出,用权威人士的视角,用媒体自己的声音,甚至是代表一方观点,对所出现的新闻事实作出解释和引导。通过细化民生新闻的释义性和解惑性,使民生新闻在传播中承担起释疑解惑、引导舆论、激发社会思辨的职能,帮助受众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评判、告知他们如何认识这些信息,进而构建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三、演化社会新闻,充实听众“未知”与社会产生共振

社会问题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往往通过具有震撼力的突发事件表现出来,并能够提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唤起社会关注,使受众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来,进行思考,进而触发设想、诱发联想、激发遐想,最终形成观点,影响舆论。所以,社会新闻所包含的信息和新闻价值越来越被媒体所重视,从而把社会新闻的敏感点作为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着力点,使社会新闻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重点领域。也正因为社会新闻不仅会给受众以强刺激,形成人们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唤起各界的参与意识,因而媒体的新闻改版,都无不致力于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注重趣味性和可听、听看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一味地说教对受众造成的视觉、听觉疲劳。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社会公众在获得社会新闻信息的同时更盼望媒体能够进行引伸,即对某一社会事件采取由表及里,由点到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通过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说明现在并预测未来,将事物的本质和问题暴露在受众面前。现在不少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往往是为了追求“抢新闻”在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常常是新闻事件结果的概述,只是简要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而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却不了了之,缺乏发人深省的思维引导。结果,即使抓住了新闻,却留下了美中不足的遗憾,更谈不上以正视听。

因此,对于本身就贴近性很强的社会新闻要深化其贴近性,在报道中就不仅仅要及时准确地告诉大家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还要探索出这个事件产生的内在动因,即以小事件折射大背景。同时,由于社会新闻引发议论的空间很大,媒体自身也可以以讨论者的身价发表看法。

四、亮化公益新闻、充实听众“已知”与社会产生共赢

公益新闻不是一个新闻概念的定义,而是在当前新的社会条件下,新闻媒体融入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新闻不同的是,它不主张独家报道,而是期望参与的媒体越多越好,需要通过造势,有时甚至是通过联袂炒作强化其新闻价值。在公益新闻的发生过程中,媒体常常要以发起人、组织者、协调者、甚至是具体实践者的身份出现,有时还要自己充当新闻事件的主角。因此,公益新闻策划的任务,其核心是在社会事实与媒体行为之间,确立一种符合新闻规律和传播关系,以新闻事件为纽带,使新闻媒体贴近社会生活。媒体在从事公益新闻的报道时,必须有意识地以“亮化”的手段夺人视听,把自己“要说的”统一到社会公众“想听的”之中,以推动社会意见的广泛交流来扩大对公众影响,从而凭借舆论地位的优势跻身媒介市场。

在公益新闻的策划中,广播电台要在媒体竞争中保持市场地位,必须从新闻信息的独特性处理和最优化传播方面入手。除了设计具体的报道步骤与方法外,更要考虑到自身的传播角色和传播任务。也就是说,公益新闻策划,应当是实施以拓展报道广度和开掘报道尝试为目标的整合传播策划。这种策划着眼于新闻事实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所触及社会现象的深层领域,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整合分析,体现报道的全面性,深刻性与权威性,既拉近媒体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又优化自身的社会形象。另外,媒体在处理这类新闻事实时,除了对社会提供新闻信息,还要主动去满足大众审美要求。通过有效的策划,把新闻制作得可听性更强一些,美感的因素更多一些,尽力满足受众接受外界事物的审美要求,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编辑/丹桔)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广播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