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敏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时代的发展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关注、知情意识及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为满足人们的信息、参与、娱乐的心理需求,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它一亮相,就以其新颖的形势、独特的内容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一时间,中央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创办了各类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对话》、《鲁豫有约》……它们以其内容的前沿性、针对性、开放性,形式的互动性、平等性以及极大的亲和力成为广大观众了解世界、关注社会、发表见解的门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热潮。与此同时,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化特质成了访谈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何谓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多元化的时代,上星频道多,品牌栏目多,主持人更多。要努力挖掘主持人的个性,突出主持人的个性,强化主持人的个性,首先要清楚主持人个性方面的独特含义,即独特的“这一个”。访谈类节目之所以得到受众的欢迎,受访对象或访谈内容的出彩固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但主持人处在“话场”的中心,他集自身职业角色、人际传播角色以及整体组织者的角色于一身,更具有演绎多方面的角色的特质。而在这些角色中,访谈主持人的个性化演绎尤为重要。
从一般意义上说,这里所说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是指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一般化而言的,同时它又是创作风格的前身。由于一些主持人对个性化的曲解,出现了以“怪异”、“另类”为个性的偏差。因此,我们在倡导个性化传播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谈话类节目,它的特点是受众层次较高,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并引导着大众舆论导向,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既要掌握“上头”,又能把握“下头”,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在谈话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准确地传播信息和反映群众意见。善于解疑释惑,发挥桥梁作用。另外还要求主持人要机智灵活,具有幽默风趣的谈话技巧。在现场充满自信,应对自如。同时适当的幽默感如同调味品,不仅可以使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举重若轻,轻松掌握现场,而且也使得他们显得平易近人,机智诙谐,赢得观众喜爱。
二、当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误区
作为访谈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本身就是节目的一种标志。他的外在容貌、言谈举止等都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这个栏目、这个节目的最显著的标志。然而,还是有一些访谈节目主持人存在不少个性化误区。
1.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主持人的根本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一种媒体角色意识决定了他出现在屏幕上时,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他所属的电视台,他所属的栏目,他背后庞大的创作集体。所以,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是为实现信息的最优化到达而作为。任何自我欣赏、自我表演的个人化展示以及怪异的服装、媚俗的表情,都是应该摒弃的。
2.个性化不等于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总是不会永远满足于一种内容一种形式一种个性风格的表现样态。一部娱乐片产生的新名词“审美疲劳”,也再次给传媒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黛安·索耶,以其光彩照人的外表,生气勃勃、简洁明快的风格以及冷静非凡、见解深刻的职业作风令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倾倒在她的魅力之中。作为主持人个性综合外化的主持风格,黛安·索耶总是依据对象不同,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庄重严肃,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咄咄逼人。她认为,主持人的风格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充分展示个性。
三、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实现个性化的因素
个性化是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美国名嘴奥普拉·温弗瑞,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这一切就源于她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奥普拉脱口秀”的成功。她主持的访谈节目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她邀请的嘉宾一般是普通大众,谈论的主题也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为了能让嘉宾实话实说,奥普拉常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也告诉对方,当嘉宾的故事感人至深时,她甚至也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因为奥普拉的“脱口秀”更直接、坦诚,所以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所以说,奥普拉的个性化成就了她自己,同时也顺应了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其次,只有赋予个性化魅力的访谈主持人才能带动一档栏目。如杨澜在6年间访问了300位世界精英和传奇人物,吸引嘉宾的除了栏目的知名度之外,杨澜的个人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名人访谈节目的共同特征之一,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收视率,同时以节目声誉提升本身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
她的节目首先在话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杨澜的采访节奏感强,提问具有跳跃性。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呈现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因此从话题的选择上看,杨澜是一种“辩论式的采访”风格。同时,她也善于调节现场气氛,比如杨澜一般会以一些抒情与感性的话语作为采访的结语。但总体上,杨澜采取的是一种辩论的方式推进采访,展现出她独特的专业性的辩论才能。
可见,个性化已经逐渐成为访谈主持人的必修课,也是能否把握和操控节目的利器,是否具有个性化魅力成为检验一个访谈主持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除了以上几点,对于访谈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之外,我们也不应当忽略访谈节目本身对于访谈节目主持人个性化魅力的诉求。
现在,无论电台、电视台,访谈节目都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但要做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却不是件易事。除了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唯有把自己塑造成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有个性的主持人,才能创造出富有影响力的访谈节目。总之,访谈类节目在国内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它却体现了主持人个性化的日趋觉醒。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唯有在平等互动的人际沟通中正确把握个性化尺度,才有可能使访谈类节目更符合已进入理性选择时代的受众需求,使之在各类节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