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安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当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自豪感逐渐降低,主人翁精神正在逐渐减弱;二是员工吃苦精神和奉献热情有所淡化;三是员工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缺乏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文化工作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用文化管理企业被称作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不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但需要,而且还必须做好。但关键在于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也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探索的紧迫课题。
一、当前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当前,许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性化管理做得不够到位;二是义务和员工利益不够统一;三是言行不一致。形成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四个不适应”上: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习惯于用旧的思维看待新生事物,对时代环境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二是能力素质不适应。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于理论功底差,知识面较窄,思维层次不高,致使大道理讲不实,难道理讲不清,歪理邪说又驳不倒。思想问题化解不了,棘手问题处理不了。三是工作方法不适应。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还是照本宣科,没有创新,让受教育者提不起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打牢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础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必须要打牢思想感情这个基础。要以情感人。以情感人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要以沟通、理解、信任为基础,做到感情到位。要把感情真正动在解决群众的各种现实问题上。具体来说,要动真情、用感情、去私情。动真情。就是在解决员工实际困难时要吐露真情,要诚心诚意地给别人以温暖和关爱,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要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好解疑释惑,真正做到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作用。用感情。就是在解决员工所提出的困难和思想问题时要注入“感情”,要给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将心比心地想着对方,引导对方既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又使他们看到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使他们振奋精神,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去私情,就是在解决原则问题上要去“私情”。要敢于坚持原则,打破情面,善于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给予揭露和批评。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晓之以理。通俗地说,就是要将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管用的、能促进人内心精神升华的“小道理”,让人感到亲切、实在。第一,晓之以理,要坚持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对象的文化程度,充分了解对象的思维方式,绝不搞千人一个理。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地讲道理,做工作,这样讲出来的道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人们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也才可能真正收到实效。第二,晓之以理,贵在平实可信。朴实的话最能打动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小道理、小故事,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管用受用的致富思路,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使群众感到平实可信,真正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第三,晓之以理,要做到言情皆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神态用语恰当,才受群众欢迎。对于阅历较深,接受能力强的,语言可以讲得深奥一些,对思想内向、心胸不宽的,语言就应该尽量柔和一些,表情尽量丰富一些。以利于人们接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晓之以理,要注意把握时机。选择合理时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懊丧、惶惑、忧闷等消极心理,可采用“热处理”,做到随机而发;对于喜悦、愤怒等激奋心境,可采取“冷处理”,做到引而不发。实践证明,該“冷”不冷,就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而该“热”不热,又会雪上加霜,使人沉沦。选择说理时机,还要透过人的神情、谈吐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着力探求其内在心理因素,用心选择讲理的“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时机,收到成效。第五,晓之以理,还需要寓理于事。寓理于事,其事要具有“新、近、精、实”几个特点:“新”,就是新近发生的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和现实感。“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精”就是发人深思的事,要有典型性、逻辑性和哲理性。“实”,就是实事求是,实有其事,要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四、把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关键环节是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即让群众有“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为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重要内容。在办实事过程中,不仅要“务实”,还要“务虚”;不仅要解决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还要提高思想觉悟。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两条: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部分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次是在维护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照顾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法利益。三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在解决群众利益过程中,必须统筹安排,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切实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四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既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情。
总之,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洞悉现状,打牢基础,找准方法,把握关键,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