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阳江话是一种有着浓厚地方特点的粤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细致全面地分析了阳江话词汇中名词的特点。
关键词:粤方言 阳江话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阳江话是一种次方言,属于粤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其用词造句有自身的一些方言特色,在此笔者主要对阳江话的名词作一定的研究分析,并与普通话作比较。现将阳江话名词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单音节词较普通话多
(一)与普通话相一致的单音词
山、水、鸡、鹅、鸭、牛、菜、花、纸、地、人、口
东、南、西、北、车、剑、桶、碗、河、盆、铁、铜
(二)具有方言特色的单音节词
部(本子)、书(书本)、箩(筐)、棍(棍子)、盒(盒子)、屋(房子)、袋(袋子)、夹(夹子)、碟(碟子)、鼻(鼻子)、抬(桌子)、凳(凳子)、帮(锄头)、歌(歌曲)、爸(爸爸)、公(爷爷)、婆(奶奶)
众所周知,从古到今,汉语词汇沿着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方向发展。在现代汉语中,除少数构词能力极强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性语素和一些助词、叹词性语素仍以单音形式存在以外,绝大多数单音节词都双音化了。阳江地处南部沿海,由于政治、历史和所处地域等多种原因,阳江话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其变化发展是缓慢的。有人说粤方言中保存古音最多,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有人提出粤方言中的阳江话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古语词,其中阳江话中大量的单音词与古汉语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指人的名词本身没有复数的表示方法
普通话里名词的单复数直接可以从词本身看出,如“老师、同学、同志”是单数名词,后面加一个“们”,构成“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是复数。在阳江话中,类似“们”的语素是没有的(连人称代词后也没有像普通话和广州话里的“们”和“地”等表示复数的语素),指人的名词究竟是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依赖语境,甚至要借助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来确定,否则会产生歧义。如:
(1)果个命令落来,学生都无敢做声。(这个命令一传达下来,学生们都不敢吭声。)
(2)果尼老师真系好认真做工架!(这些老师真的是很认真工作的!)
(3)警察来都,大家无好做声罗!(警察来了,大家不要出声了!)
上面的例子中,前面两句中划线的名词代表的是复数,而后一句则单复数不明朗,没有明确表示究竟是一个警察来了还是多个警察来了,只陈述了“警察来了”这个客观事实。
三、阳江话表示称谓的名词没有重叠式
普通话或广州话里都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重叠形式的名词,但在阳江话里,是不会这样称呼的。直呼其本人时,是单称“爸”“妈”“哥”“姐”等;如果跟家里其他人说话时提到上述对象时,要在前面加“阿”,即称“阿爸”“阿妈”“阿哥”“阿姐”等。在跟外人谈到上述对象时,则要在前面加上代词“我”来强调。如:
(4)阿爸捞我讲过果件事。(爸爸跟我谈过这件事)(谈话对象是家里人)
(5)妈,你在改做乜嘢?(妈妈,你在这里干什么)(谈话对象是本人)
(6)我爸系个斗木佬。(我爸爸是个木匠)(谈话对象是外人)
不过近几年来,在儿童群体里,尤其是城区儿童口语中,常会听到如“爸爸”“妈妈”“姐姐”“妹妹”这样的重叠式的表称谓的名词,而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发展演变,是近年来受推普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变化。
四、阳江话名词中的前缀和后缀
阳江话名词里词缀颇具地方特色,很值得研究。它既有跟普通话同形的“老”“阿”“子”,也有普通话中没有的“仔”“记”“佬”“婆”。其用法大致如下:
(一)前缀“老”“阿”
“老”和“阿”都是在呼唤别人姓氏或名字时用的语素,但两者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老”字一般放在姓氏或姓名前面,如“老王”“老李”“老张”等。“老”带有亲昵的感情色彩,一般用于对平辈,或上司对年长于自己的下级职工的称述。另外,对比较熟的,关系很密切的亲人也会习惯用上“老”字。如“老公”“老婆”“老爸”“老妹”“老兄”等。
“阿”字一般放在称谓名词的前面。如“阿爸”“阿伯”“阿公”(爷爷)“阿婆”(奶奶)“阿外公”(外祖父)“阿外婆”(外祖母)等;也可以直接放在别人的名字前面作为称呼。如“阿标”“阿华”等。单音的称谓名词前,总是习惯加“阿”;双音或三音的称谓名词前,可加可不加。带“阿”的名词可以当面呼唤其本人,尤其是当与所呼唤对象距离稍远,又想引起其注意的时候。如:
(7)阿公出都外低。(爷爷出外面去了)
(8)阿爸,你在处无?(爸爸,你在吗?)
(二)后缀“子”“仔”和“记”
“子”在普通话和阳江话里都有,普通话里带“子”的名词是很多的,可以说,很多在古汉语中单音节名词在现代汉语中都用加“子”的形式双音化了。如“儿子”“妻子”“车子”“房子”等,但在阳江话中很多名词都没有后缀“子”,如前面的词,在阳江话中是说成“仔”“老婆”“车”“屋”。由 “子”构成的词是很少的,大概只有“瓜子”“茄子”“桔子”“柿子”“狮子”“蚊子”(注意:阳江话中用“蚊子”一词表“苍蝇”;用“蚊虫”表“蚊子”)“性子”“日子”“老子”(父亲)等。
“仔”在阳江话中可单用作名词,指“男孩”。如:
(9)她早几日生都个仔。(她早几天生了个男孩。)
(10)果个仔几听话,大家都好中意其。(这个男孩很听话,大家都很喜欢他。)
(11)系那个仔抢都我个包。(是那个男的抢了我的包。)
“仔”作为词缀,可以附在名词、形容词和述宾短语后面。如:
1.“仔”用在名词后面
A.公仔(老头儿、画中人、玩具人)、婆仔(老太婆、老婆婆)、佬仔(男子)、妹仔(女孩子)、学生仔(学生)、日本仔、北仔(北方来阳江的男的)、光头仔(头光光的男孩)
B.椅仔、凳仔、柜仔、刀仔、鸡仔、牛仔、鞋仔、袜仔、镜仔、锅仔(锅)、铲仔(铲)、歌仔(歌谣)、古仔(故事)
2.“仔”用在形容词后面
瘦仔(瘦男孩)、矮仔(个儿矮的男孩)、靓仔(漂亮的男孩)、细仔(小孩)、调皮仔(调皮的男孩)
3.“仔”用在述宾短语后面
看牛仔(放牛的男孩)、败家仔(把家业败了的男孩)、问米仔(讨饭的男孩)
上述例子中,阳江话中的“仔”有点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子”“儿”,构词能力很强,所构成的词既有表人的,也有表物的。
跟普通话中“儿”不同的是,阳江话中的“儿”一般表“喜爱”之意,“仔”在多数情况下是中性的,如“公仔”“婆仔”“佬仔”“椅仔”“细仔”“看牛仔”等都是一些客观的称呼。但个别带“仔”的词是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如“日本仔”“北仔”“败家仔”等有贬义色彩,而“靓仔”则有褒义。
另外,普通话中的“子”一般不表示“小称”,“车”与“车子”意思完全一样。但阳江话中的“仔”字能表示“小称”。比如上述B类词,不带“仔”字,都可以单独使用,代表该类事物,而加了“仔”以后,则表示相对较小的事物。如“椅”包括了“大的椅”和“小的椅”,而“椅仔”只表示那些“体积较小的椅子”;“鞋”是所有“鞋子”的总称,但“鞋仔”则专指小孩子穿的尺寸较小的鞋子。
“记” 在阳江话里可以单用,也可以作为后缀附在人名(一般是单音节的名字)后面,用作称呼,所称呼的对象都是男孩,尤其是小男孩,相当于广州话里的“仔”。如:
(12)记,你在边?(孩子,你在哪?)
(13)我记去都书房都。(我儿子上学校去了。)
(14)航记,来改!(航,来这里!)
(三)后缀“佬”和“婆”
跟“仔”一样,“佬”字在阳江话里也可以单用,表示“成年男子”的意思。以“佬”作为后缀,也可以附在名词、形容词和述宾短语后面,所构成的词都是与成年男性有关的名词。如:
1.“佬”用在名词后面
村佬(乡下男人)、泥水佬(成年的泥水匠)、外省佬(外省男人)、外佬(岳父)、基佬(男性同性恋者)、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美国佬(美国成年男人)、鬼佬(外国男人)
2.“佬”用在形容词后面
肥佬(胖男人)、瘦佬、高佬、矮佬、穷佬、傻佬
3.“佬”用在述宾短语后面
问米佬(男性乞丐)、做戏佬(演戏的男人)、斗木佬(木匠)、泥水佬(做泥水活的男人)、生风佬(有风疹病的男人)
“婆”字单用时是专称,是“奶奶”的意思,加上“阿”字,构成“阿婆”既可以用来称自己的祖母,也可以用来称呼一些老婆婆。与“佬”相对,用“婆”作后缀构成的词都是表示妇人的名词。如“村婆”(村妇)、肥婆(胖妇人)、邓仔婆(保姆、乳母)等。“婆”字的构词能力远没有“佬”字强,虽然“村佬”与“村婆”、“肥佬”与“肥婆”有一定的对称性,但有些事物的名称是有缺省的。如有“泥水佬”一词却没有“泥水婆”一说,有“高佬”却没有“高婆”等等。
五、名词的特殊格式“A儿A仔”
阳江话名词里没有词尾“儿”,但“儿”能用在一个特殊的名词格式里,构成“A儿A仔”式。如“碗儿碗仔”“帽儿帽仔”“鞋儿鞋仔”“婆儿婆仔”等。这一格式表示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如“碗儿碗仔”是各种各样的碗;“婆儿婆仔”是形形色色的老婆婆。这种格式有习惯性上多用于比较细小的东西,其用法没有普遍性,不能随便套用。
六、一些特殊的方言名词
要了解阳江话,就不能不了解阳江话里特具方言色彩的几个名词:
(一)“新鲜”
“新鲜”在普通话里是形容词,在阳江话里却是名词,表示“鱼”的意思。除了“咸鱼”,活的鱼和死的鱼,不管新鲜不新鲜一律都叫“新鲜”。例:
(15)去市场邓我买两条新鲜回者。(去市场帮我买两条鱼回来吧。)
(16)果尼新鲜都无新水个。(这些鱼都不新鲜的。)
(二)“瓜子”
在阳江方言中,“瓜子”是体形较小的水果的总称。习惯上,“苹果”“梨子”“桔子”“柿子”“龙眼”“荔枝”等都可以用“瓜子”来统称,但“菠萝”“西瓜”“香蕉”等一般不能叫“瓜子”,要直呼其名,但当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习惯上统称为“瓜子”。如“去买尼瓜子者。”(去买点水果吧)。
(三)“米马”
在阳江方言中,“米马”是所有糕点、面包等面粉类食物的总称。在阳江,凡是卖点心的店铺都可以叫做“米马店”,所买的点心几乎都可以称之为“米马”,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蛋糕”一般不说“米马”。
以上是阳江话名词作为一种地方方言的词类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当然,在其它语法用途方面,比如“名词前面可用数量短语修饰”“不能受副词修饰”和“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都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阳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容慧华 广东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52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