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芽
摘要在日本,动画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既是一个生产动画片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动画片输出的大国。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孕育了诸多的动画大师,从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到日本动画界的翘楚宫崎骏大师再至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的群雄并立,每一位动画大师的作品都突出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内心世界以及风格独特的艺术架构。
关键词日式动画艺术架构国产动画
中图分类号:J97文献标识码:A
从1917年日本第一部动画片《芋川棕三玄关》诞生开始,日本动画产业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形成一个严密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产品开发等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这一点上早期的中国动画同样出类拔萃,中国动画自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动画人的不倦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曾经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出现了《大闹天宫》《牧童》、《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雪孩子》、《山水情》等优秀作品,其中诸如京剧脸谱的借鉴,水墨风格的表现,充满东方含蓄韵味的画面效果等等,无不和制作者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和对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紧密相连。而在现在的国产动画中,由于种种原因,动画制作者的初衷已经转化成了纯粹的商业诉求,浮躁的心理促使制作团队去繁就简草草了事,画面效果自然大幅下降。
在视听语言的应用上,例如镜头的运动,现在的国产动画片大多景别混乱,场景之间的转换缺少铺垫,显得突兀,运动感较差,而日本动画片《记忆·大炮街》通过绘制庞大的背景来展示视线流畅的长镜头运动,甚至用360度旋转的摇摄来营造空间幻觉,《幽灵公主》中幽灵公主夜探幻姬山寨一段同样气势不凡,带着明显的武侠电影的感觉,《梦幻街少女》中男女主角在阁楼上演奏小提琴一段,动画人物的指法与真人的指法完全一致,这种精致的、让人惊叹的场面在现在的国产动画作品中很难见到。
急于改变局面的中国动画制作人员大多转而向外国作品寻求经验,但由于操之过急,造成动画发展的畸形:体育系列动画片《牛牛和西西》中,西西的造型怎么看都是迪斯尼唐老鸭的翻版,内容上还是以说教为主;《封神榜传奇》虽然卖得不错,但单从画面来看,可能大多观众都会把它看作是日本动画——不过要粗糙很多;被称为精品的《小糊涂神》也缺乏创意,小糊涂神的一件件宝贝让观众很容易想到滕子不二雄《机器猫》中的法宝,但远没有藤子不二雄来得精彩及富有想象力。此外,当前国产动画除了少量精品力作以外,大量动画片不能形成影响。主要体现在故事不吸引人,说教气重,缺少幽默感,题材开拓不够;新式造型模仿痕迹太强,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很多作品画面质量、声画丰富程度给人粗糙的感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新时期,国家对动画产业着力扶持的大背景下,摆在中国动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存在着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这就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开创中国动画电影的新局面。
综合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画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手冢治虫等一代勤恳的导演孜孜不倦地在作品艺术风格上不断追求探索才使得日本动画在七十年代步入正轨,而中国动画也正是因为万氏兄弟等动画制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细致挖掘才使得中国动画在七八十年代名声大噪,他们制作动画的初衷不是由于效益利益的驱使。而对比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化在商业化过程中参杂了太多的浮躁。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日本商业动画化的阴影下,我国的动画制作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但在艺术内涵上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丢掉了民族文化观念,没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同时在市场上也失去了应有的观众群体。这看似市场自由发展的结果,但其根源在于动画教育中缺少本土文化教育和高层次的美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各大美术院校都相继办起了动画专业,但多数培养的都是工匠型、技术型人才,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流的动画制作者都在帮国外的动画公司代工,二流的人才从事国内动画的原创工作,大量工匠型人才相对过剩。优秀的原创制作者和后期合成人才稀缺,直接导致了中国动画故事构架低龄幼稚,视听语言运用贫乏简陋。
在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的大趋势下,国产动画虽然看似红红火火的发展,但精品寥寥无几,动画产业的投资商往往紧盯眼前利益。殊不知动画作品是一个慢热的行业,只有当观众认可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才能渐渐在动画衍生产品中取得盈利,粗制滥造的后果无异于杀鸡取卵。中国动画应该从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抓起,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艺术价值,而后才能建立起固定的观众群,例如国产动画《我为歌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总而言之,中国动画不但要借鉴日本或欧美动画的商业模式,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学习他们对作品美术特征的表现以及认真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