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2009-06-21 08:27钱三生
科教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钱三生

摘要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中学生中,许多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排除学生心理问题,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积极利用心理学参与,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参与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从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具体表现为:失眠多梦、郁郁寡欢、脾气暴躁、妒忌猜疑、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等。如北京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中学生杀母案、马加爵杀人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的关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不断调整,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的协调发展,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利用体育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急待研究的课题。

1 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以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相反,肢体的外在动作表现,产生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大脑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运用遵循了这一原理。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体育运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集的大量不利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转移,从而可以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2 体育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人曾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学生的教师和父母的评价,研究运动技能好的儿童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他们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的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坚持体育运动可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增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体育运动以竞赛的形式,竞赛中获得成功可以提高信心,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和转移,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健美、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效果更好。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敢、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人们对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认识较深,但对其心智功能道德品质的影响却认识不清。实际上,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溶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3.1 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水平

在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4页)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力,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意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3.3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铅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思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3.4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互学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人才——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学生的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心理健康,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服务社会,由此看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更应该认真运用体育运动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真正意义上发挥自己的学科作用,为素质教育探出新路子。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体育运动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