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摘要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呈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供给失衡的现状,而这种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本文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现状与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原因分析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供农村居民享用、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各类经济物品或公共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制度以及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完成我国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必然选择。
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受到这种机制和城市优先发展策略的影响,尽管国家财政用于支农的绝对数不断增加,农业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比重却在下降。
1.2 供给结构失衡
主要包括:(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相对过剩并存。(2)地区间供给失衡。一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二是各地区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失衡。
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一是政府官员由于自身自利行为,在公共产品供给中通过设租、寻租谋取私利。二是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缺乏制度监督,造成这类资金被滥用和挪用,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成因分析
2.1 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显著
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性发展战略,导致国民收入和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大多数农村处于“自给自足”型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下,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
2.2“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严重阻碍农民对公共产品真实偏好的表达
一方面,农民无法反映自我真实需求,处于“失语”状态;另一方面,政府一味地按照自己对农村信息的掌握,强制性供给农民公共产品。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脱离农民实际需要。
2.3 供给渠道单一,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政府作为存在主体,具有“经济人”特性,这种特性决定其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并不最有效率,难以满足农民对高质量公共产品的需求。
2.4 农民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意识
受自然经济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在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时,农民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或亲身参与。
3 完善的对策思考
3.1 消除体制障碍,给予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国民待遇
彻底改革城乡差异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村人口相匹配,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
3.2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充分体现农民意愿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供给要围绕需求来运转,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政府财政能力,分清轻重缓急,有优先序地进行公共产品供给。
3.3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构建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在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应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结构,不仅发挥政府的作用,还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4 大力培育农村社会资本,转变农民观念,鼓励农民合作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政府可以以农村生产生活为基础,加快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非正式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民自发组成自己的民间组织,使其融入到社会结构中。通过农民参与,不仅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还可加强彼此间合作,增进相互间信任,形成主人翁意识。
3.5 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
(1)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监督。防止提供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公共产品,避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效率低下。(2)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监督。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监督,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并且积极吸纳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