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红
[摘要] 小学教育是我们国家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一环。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与身理的发展,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环境 营造
21世纪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加强教育,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人才教育根基的小学教育,更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由于小学生在自己的心理和身理上发展的不全备,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能完全了解与鉴别,小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参与来努力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有益的学习环境。
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下,学校与家庭、社会它们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我们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为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农村,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打工,照顾儿童的任务就只能交给家中的老人。这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疏远,不愿意与他们交流。祖父母对待孙子、孙女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只要你吃饱穿暖,不生病,不闯祸就是好孩子,我就没有心事了,至于孩子心理波动,他们很少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关注,有的父母离异,跟着父亲或母亲生活,由于缺少另一分爱(母爱或父爱)出现偏激、郁闷、自闭等状况。
2.学校方面
学校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和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非常直接和强烈地影响着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当前小学教育阻碍创造力形成的最大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去获得经验。从小学到中学,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填鸭式的知识学习限制了创造力的形成,学生会沉溺于已有的知识而难以找到自己看问题的新视角,从而造成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的不和谐。
还有一些地方存在着严重的师资问题,老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或不完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新的教学要求。还有我们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娱乐的环境,而让孩子最终陷入了一些不法之徒开的网吧、游戏厅里。
3.社会方面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变化的社会,其中的风云变化连我们成年人都眼花缭乱,更别说我们的孩子。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很盛行,许多的传统的美德被我们的大人所颠覆。这一些都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身体。
青少年宫、科技馆这些本应该是未成年人最好的校外活动场所,近年来却不断“缩水”,有的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培训基地。这些公益场所几乎成了赢利性场所。未成年人校外专门活动场所的数量不足,活动面积小、设备老化、资金及专业人员短缺,有的还被出租和挪作他用,开放的场所又收取较高门票。
学校的周边存在着许多的网吧和游戏厅,有的孩子为了上网,他们想尽了一切方法寻找上网资金。放学后,一群群孩子背着书包走出校门,或被早已守候多时的父母接回家,或围着校门外的食品摊、音像店流连忘返,或一溜烟钻进街边的游戏厅、网吧……而由此引发的网瘾、厌学、偷盗、抢劫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针对我们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
1.家庭方面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代的家长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强盛是扎根在家庭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2.学校方面
现实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搭建一个博知、健体、娱乐的平台。在此上学校可以开辟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定时派专人将这些无人看管的学生带到基地活动与学习。充分挖掘利用此处的丰富资源,拓宽教育通道,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体验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
学校应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创造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要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它能以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其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感召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另外,良好的教学环境还需要每个班级都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平等相待、相互理解;同学之间平等相处,团结互助,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良好环境的营造,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这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长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教育其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在达到人生目标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磨练坚强的意志。
3.社会方面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小学老师进行培训,学校要保障教师真正享受工作岗位上的支配权、尊重教师权力,如班主任的集体管理权、教学管理者的行政权、教研人员的学术独立权等。全社会要努力为农村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理解、积极进取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合作、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制订出科学的教师量化细则,改变以学生成绩对待教师工作的状况。
第二,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要给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对学校周边中的黑网吧,游戏厅,小电影院,不法商贩等,进行整顿或取缔。应该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孩子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开放足够的、健康的、内容丰富的校外活动场所。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级社会支持系统的整合,能积极地为小学生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戴红艳.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科学教育[J].2009,(2).
[2]孙莹.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战线[J].2008.
[3]李红霞,任祖林.基于小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的个性化教育校本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J].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