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出注意功能反思我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

2009-06-21 01:48温冬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0期

温冬梅

[摘要] 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于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假说阐述了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此输出假说的注意功能为理论框架,反思我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考试和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输出假说 注意功能 大学英语四级测试

一、引言

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于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假说阐述了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该假说,Swain详细阐述了输出的三种功能,即“引起注意功能”、“假设检验功能”和“元语言功能”(Swain 1995)。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输出的注意功能。

二、输出的注意功能

输出的注意功能是指输出能够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Schimit & Frota在“注意差距”原则中指出,“如果目标语的某种语言形式出现在可理解的输入中,并且只有当这种形式被有意识地引起注意时,语言学习者才能习得这种形式” (Schimit & Frota1986)。目标语学习者在进行有声或无声的表达时,他们会注意到,他们试图表达的与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目标语知识和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

学习者在注意到问题之后会怎么做呢?他们是否会进入目标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呢?Swain & Lapkin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检验“(1)输出是否能引起他们注意自己的语言问题,(2)这种注意能否激活有助于目标语习得的认知过程”(Swain & Lapkin1995)。实验受试是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8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任务是要为一份报纸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受试要说出自己的想法。Swain & Lapkin根据有声思维材料获得受试内在认知过程的信息。这些有声思维材料表明,有的受试注意到了自己的语言问题,并试图去解决它们,这验证了第一个假设。Swain & Lapkin还发现,对语言问题的注意激活了受试目标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因此,输出不仅使学习者注意到他们在习得目标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激活了有助于目标语习得的内在认知过程,从而促进目标语的习得。

三、大学英语四级测试

大学英语四级测试诞生于1987年9月,是我国语言测试的重要形式。语言测试主要是检查学习者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语言信息。检索记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识别”,一种是“回忆”(Gleitman 1981)。据此,心理学上将测试的类型也分为两种:识别测试和回忆测试。识别测试考查受试对信息的识别,识别测试的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和判断对错题等;回忆测试的要求高,它考查的是学习者的产出能力。回忆测试多采取填空、简短回答问题、翻译、写作等形式。基于这一理论,笔者对我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回忆测试和识别测试所占比重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写作(回忆测试)占15%;第二部分:快速阅读理解,其中是非判断题(识别测试)占7%,完成句子(回忆测试)占3%;第三部分:听力理解,其中短对话、长对话和短文理解(识别测试)占25%,复合式听写(回忆测试)占10%;第四部分:阅读理解(识别测试)占35%;第五部分:完型填空(识别测试)占10%;第六部分:句子翻译(回忆测试)占5%。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强调输出能力的回忆测试所占比重过少,只有33%。而识别测试比重超过一半,这种测试形式使学习者养成了在学习英语时只停留在对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识别、理解的层次上,而不注重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知识生成语言的能力。根据输出的注意功能我们知道,学生只有在输出过程中才能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注意力转向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目标语知识方面。可喜的是,四级网考增加了强调输出能力的回忆测试,如听力部分增加了单词、词组听写,写总结评论的新形式,这些回忆测试强调输出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习得,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将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

四、结语

语言测试为教学提供教学目标,并检查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测试中识别测试比重过大,而强调输出能力的回忆测试比重很小,即使学生得了高分,也不能反映出他们习得目标语的真实水平。新的四级测试注意到这一问题,对测试类型进行合理调整,强调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有助于学生习得目标语语言形式。这也提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小测、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应增加回忆测试的比重,在授课时不要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上,而应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Gleitman, H.Psychology[M]. New York: Norton, 1981.144.

[2]Schmidt, R., & Frota, S. Developing Basic Conversational Ability in a Second Language: a Case-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of Portuguese [A]. In R. Daly (eds.), Talking to Learn: 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6.311.

[3]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 Cook&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8.

[4]Swain, M.,& 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 1995,(16): 37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