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香 李 燕
[摘要] 教育爱的思想在西方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无数个教育家都在不停地探讨。文章捋清西方的教育发展史,对于现在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爱 毒害性教育 教育家 儿童
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当作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也就是说,爱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爱思想是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不仅提出了相关的观点,甚至他们自己也能够身体力行,去践行相关的教育思想。
一、西方教育爱的起源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智慧即德行”,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也称“产婆术”。
而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提出教育爱的学者是昆体良。昆体良(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在其《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中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昆体良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他们应该热爱儿童,耐心地教育儿童,注意研究儿童,讲究因材施教。他强烈反对当时流行于罗马学校中的体罚,认为学生不学好,那是教育的过错,应该用竞赛、奖励、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学科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去保证学童学习好。他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他曾再三告诫教师,要防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为学生所接受,不要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二、西方教育爱的发展与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的维多里诺,主要主持孟都亚学校(一所贵族学校),自然教育的理想,他把学校称作“快乐之家”,在教育过程中,提倡个人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教育爱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爱”思想是当今学校教育始终追求的一条基本原则。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即“教育爱”。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思想就是要求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和工作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给予自觉、持久、公平、真诚和无私的爱。裴斯泰洛齐可谓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自己“教育爱”的思想。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他认为,家庭“教育爱”是学校“教育爱”的源泉,学校“教育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和升华。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西方教育爱思想的兴盛
凯兴斯坦纳(1854-1932)是德国教育家、劳作教育活动的倡导者。他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教育所必须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明确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最后,他触及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毒害性教育”现象(poisonous pedagogy)。凯氏基本上将教育视为一种情感,其研究虽触及了教育爱的本质,但并没有明确揭示。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育不尊重儿童的弊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他还极力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杜威尖锐地批判了僵化的形式主义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是“经院”式的,是死知识的灌输。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斯普朗格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他提出了“生活形式”与“个性型”对比的图表中,他明确教育是社会型的,而社会的精神方向则最纯粹地表现为爱。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是教育的“立命之本”。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他认为,教育爱有三种成分或说性质:“接受的爱,亦即被爱着的事实价值倾心接纳;给予的爱,亦即用本身的价值充实被爱者的心灵,使别人的心灵丰富;开展的价值协同体,在此协同体中,使两个人格的价值世界之间,接受和给予,保持平衡。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方面的特征:“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斯普朗格在研究中对教育爱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但只局限于理论层面而疏忽了实践层面的分析。
蒙台梭利(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是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应用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原理而形成的。蒙台梭利反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旧式的家庭教育,她主张通过多种活动和训练,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她反复强调:“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身体的生长上,更主要的是天赋的精神力量的自我发展。为此,成人必须精心组织符合儿童心灵要求的活动以完成其内在的发展。
另外,在教育学领域中,诸多的教育家对教育爱作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分析。如雅斯贝斯从其存在主义哲学立场出发,认为理性社会中,普遍的社会控制的存在扼杀了爱。爱的本质应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人在控制中丧失了个性,也只有通过教育之爱以及在其中人与人的平等交流去驱除专制愚昧而得到重铸。文化教育学派的现代代表鲍勒诺夫从其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教育之爱”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和实践性的首要原则(其它原则为节目、漫游等),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精神科学的本质特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积数十年教育管理经验而形成的治校理念,就是让校园充满“人性之爱”。他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三者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倡导和谐的教育,对“五育”进行了具体的论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