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2009-06-21 01:48张丙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抽象直觉感性

张丙娜

[摘要] 音乐,做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音乐教育从心理学层次说,是建构人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脑科层次说,主要是开发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右脑;从思维学层次说,是开发直觉思维进而增强与抽象思维相配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感性 理性 直觉 思维 抽象

音乐与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阐述其关系就必须系统地阐明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而音乐教育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本文不可能涉及这样广的范围,仅以音乐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作为切入点,围绕着普通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个核心问题,谈一谈想法。

音乐是人的生存方式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之中。从原始先民伊始,音乐(还有舞蹈)便伴随着人类生活而产生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人类根本自下而上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原因何在?在人类学上,人从动物界脱身出来,形成人性心理,音乐(包括舞蹈)便同语言一起成为人的一种天性。人有视觉,有听觉,有喜怒哀乐之情,视听于物而情动于心,心动外显,语言之,手舞之、足蹈之、声音之、长歌之,此为人之性也,对于幼儿们来说,首先进入艺术创作或表演的也是歌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天生的,无拘无束的音乐家。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为了自下而上和发展,自然首先要从事“谋生”的生产劳动或其他各种工作和学习,但谁也不可能一辈子每天24小时连续不停地工作或学习。除了劳动或工作以及睡眠以外,每个人都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任何人的身体,大脑都不会像死人那样僵死不动。于是乎,这段时间就需要其他活动来添补。吃喝、打斗、嫖赌之类,不仅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相反会向非人化随落。健康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是人充实闲暇时间,健全发展自身的途径。这样,才算是认识了人生的价值了。”

音乐与其他艺术从本质上讲大都是非语言性的,它们在对个性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中接近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的根基。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又是其他若干艺术形成(如戏曲、影视、舞蹈等)不可缺其相伴的孪生性艺术。

现实生活着的人们,有的喜欢民族的,乡土的音乐,有的喜欢外国音乐,有的喜欢严肃音乐,有的喜欢通俗音乐用到即兴式的爵士或摇滚音乐;有的喜欢戏曲或说唱音乐;有的喜欢影视或舞蹈音乐;即使有所谓不喜欢音乐或“五音不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要接触到音乐。生理和心理正常的人在看电视节目时,谁也不过会捂着耳朵只看图像而拒听音响。正如没有食物人类便不能自下而上和发展,没有音乐,人的心灵同样不能自下而上和发展。没有音乐的人类,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据此,音乐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人、人类、社会需要音乐,音乐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音乐教育是人的“完整人化的必不可缺的途径。

普通音乐的教育就其性质说,是属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培养高层次音乐专门人才)相区别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内化”,在于如何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塑感性与理性健全发展的人。

然而,我们不能不指出,我们许多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人和一些学生的家长,也染上了重技轻文的病,这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技巧训练的档次而忽视集体主义精神、审美经验、思维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养。这种弊病如不认真克服,就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音乐教育是开发人脑、发展人的完整思维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当然具有功利性,但这种功利性只能是靠人的发展实现,因为“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功利(包括谋生本领),而是在于人自身的健全发展,在于受教育者具备能以正确界定自己价值同和完整思维,进而推进自己创造的能力。教育过程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技能,而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知识与审美结合才能塑成智慧。爱因斯坦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残渣余孽地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现有的普通音乐教育学论著大多是从强调社会功利的角度来论证音乐教育是人文、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并且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组成部分。从哲学层次说,音乐教育之所以必重,首先是人自身发展、完善为“完整的人”的需要;从脑科学的角度说,是开发感性、陶冶情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的需要。只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获得发展,自然也说实现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音乐被誉为最感化、最讲究和谐、秩序等形式结构的非语义性艺术,是“所有的艺术所追求”的目标,音乐教育对于开发人的右脑,协调、整合左右脑思维具有独特的效能,特别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从出生到10岁左右)。音乐教育,特别是专业音乐教育,饮食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活动。前两种活动都是具有实践性的左、右手并用的活动,并无优势手与劣势手之分。对于学乐器的人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左手还处于基础地位,通过交叉神经通络,左手不断输送信息而右脑则不断发出指令,这必然促动右脑的直觉思维活动,而并用的左、右手,左右脑“对话”,必然起着促动左、右脑整合思维的作用。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情感的对话,也首先是与右脑的感性、想象相应动、进而与左脑相协调。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出版的《音乐与大脑》的集中,作家达马西奥认为,“无论什么人对音乐技能的控制首先是在主管感情和直觉的脑右半脑发展起来的;而具有音乐天才和音乐思考的人,都逐渐会将控制力转移到左半球”。美国罗得岛州布朗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提出,“从艺术(包括音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有助于情感的逻辑关系,学习音乐会对人们带来某些似乎看不见的益处”,“从一开始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艺术特别钟爱,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音乐教育以开发人的大脑、思维为机理,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全面的。音乐是养成健康性或审美经验的必不可缺的手段。从审美情感发生来说,正确的感觉比深刻的思想更重要,音乐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在个性的创建和对创造性的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音乐,作为人的自下而上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敞开心去聆听音乐,愿每个人的心里都遍开音乐之花。

猜你喜欢
抽象直觉感性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