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 夏红军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站对自己的政治立场,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 认识
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胡锦涛同志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赢得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第一位的就是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这项重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但是,这些主要承担者目前的处境却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党和政府很重视,甚至国务院亲自来关注05方案的教材的编定。另一方面,各个院校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大多数院校没有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挂靠在公共基础课部或者人文社科系等。很多院校的师资很缺。学生不欢迎,觉得对他们求职就业没有用;很多年轻教师觉得没有前途,纷纷改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自己昏昏,却想学生昭昭,肯定是天方夜谈。
邓小平同志说过,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也越来越多,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在给予孩子粮食和知识的同时,忘了很重要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品德高尚的人才是我们的幸福的创造者,品德低劣的人才则是我们的灾难。国家的稳定也好,社会的安定也好,谁敢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功劳?在国家机器的运转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普通的螺丝钉起着不能取代的作用。
二、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上,相信是所有想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的共识。从政治教育立场来说,必须有框框,从思想教育来说,又不能有框框。思政课教师,处在一个两难处境当中。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有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方向,当然由思政课教师来确定。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方向应该是确定的。但是,在实践中,也有部分教师立场不坚定。有些是出于自身的认识问题,有些是出于对学生错误认识的迎合。自身的认识问题,作为教师,课前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因为资料不充分,了解不够的话,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但是立场不能变。迎合学生的错误认识,可能出于激发学生兴趣,融洽课堂气氛考虑,虽然一时受学生欢迎,然而冷静思考之后,学生会质疑教师的认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这是不可取的。思政课课堂讨论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可以漫谈,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立场。无论如何,教师不能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对于学生的错误思想言论,要进行有效反驳或引导。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是起码的政治素质,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否则,正如海涅所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三、没有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大多数教材都是经过层层挑选,由专家审定的,都是精华之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原来由各个省份自己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混乱。教师疲于应付,精益求精根本无从谈起。05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大都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在原则上一般也是不能动。这对政治课教师来说是好事。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但是,只有教材肯定是不够的。任何一本这类教材,不管它水平多高,思想多么超前,都不可能完全适应青年学生思想的多变性和时势的变化。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规范,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下去。这个目标和任务不是任何教材可以完全承载的。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受教材内容拘束,不敢有所损益。认为照者课本念,没有功也没有过。殊不知,无功即过。教学任务的限制,也是一些教师不能或者不敢大胆地创新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中学教材中已经学过一部分,高校教材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重复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老调重谈,只会招致学生反感或厌烦。那么,教学目标何以实现?毛泽东同志说过:“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雷厉风行,要靠摆事实,讲道理”;“反对本本主义”。教材不是束缚我们的教条,教材内容不是教义。教材只是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并不等于要教师上传下达,照本宣科。认识到教材的指南针作用,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所损益。
四、不能正确把握学生心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有两大心理比较突出:一个是厌学心理,一个是逆反心理。
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没有用,学不到东西。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教学必须基于教材,又高于和广于教材。同时,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并且灵活运用。什么案例教学、比较教学、讨论教学、辩论教学、记者招待会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等,总之,哪种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根据内容选哪种。要让学生觉得学到东西,就不会觉得厌烦。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硬性地灌输和家长式作风引起的。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者过于神话化,或者过于阶级化。在学生提出异议时,予以严厉的批评。这些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适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客观的评价使他们觉得受愚弄和糊弄;不科学的做法使他们觉得不受尊重。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组织,避免过于主观的评价。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要鼓励多于批评。即使学生的见解很主观、片面或者是非常错误的,也不要使用过于严厉的言辞,而应该耐心地说服,否则,即使出于某种顾虑,学生不再质问或勉强表示认可,其实是口服心不服。这与我们的目的不符。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关键在教师.思想理论教育,2009,(01).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
本文系2006年邵阳学院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课题编号2006JDY16)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