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衡
[摘要]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一直热议的话题;创新教育是不同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七个层面分析了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点,指出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本质性差异。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 教师 学生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时期,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学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创新教育是不同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而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相反,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就是把整个教育过程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与协调发展,是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之间有哪些突出的差异,本文拟做探索性研究。
一、传统教育是单向性教育,创新教育是多面性教育
单向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教育者,学生是绝对的被教育者。教师以毋庸置疑、用传统的填鸭方式灌输给学生知识,使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在严肃的课堂纪律约束下难以发表自己意见,长期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接受知识,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自己灵活思考与独立判断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启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面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俯首帖耳的学生,而是既有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善于积极思维、独具匠心、思想活跃、勇于追求真善美的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师生真诚相待,互相理解、互相影响的过程,经过师生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感应,达到教学相长,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
二、传统教育是被动教育,创新教育是互动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属被动型教育,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包括思想、智商、知识面、接受能力等个体因素,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变相成为填充知识的机器,转的快的机器填不满,转的慢的机器装不下,只有适中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学生考分多少、学校升学率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种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成长、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开拓性、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把学生当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个体,是充分体现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强调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积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配合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人生世界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善于思考的人。我们期待的创新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互动性教育。
三、传统教育是听话教育,创新教育是民主教育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最常讲的一句话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这就是听话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老师或家长的听话者、顺从者。传统的教育方式总结起来通常可以培养出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听话的“小绵羊”,对的话也听不对的话也听,自己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另一种极具人格的两面性,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将来走向社会仍然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人性弱点;还有一种是接受不了家长、老师反复的说教,出现逆反心里,轻者反叛家庭、学校与社会,重者会走向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成为罪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各类人才。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也就是指公民对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既是一种重视和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尊严自身与他人价值的民众意识,又是一种自觉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法律意识,是二者的统一体、它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真正的公民,应该具有平等、自由、法治、宽容等民主精神,自觉维护国家、社会与公共利益,坚持民主、崇尚科学,尊重自我与他人,把成为国家、民族、社会的有用人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
四、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教育,创新教育是开放式教育
传统的“封闭教育”就是将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纯粹的教室里的教育。我们许多教育学家对社会不良风气有一种担忧,担心社会会污染学生,于是一些学校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不少学校都喜欢说“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其实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不可能有真正开放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开放的视野和创造的素质。
创新的开放式教育是把教育贯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把教育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中,把教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够领悟学习与人生的真谛。社会与自然,是教育回避不了的活的教材。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让“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是非、获取知识,区别真善美。
五、传统的教育是强制教育,创新教育是唤醒教育
许多学校把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活动等当做一门强制性课程,认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可以“专门”强化训练的。而且这种“强制教育”已经形成“套路”。比如,什么节日搞什么活动、什么活动树立什么榜样,等等,都是强制让学生记住树立的典型和榜样。尽管多年来都在强调德育要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但这种结合依然是生硬而机械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身人格上的杂草。“唤醒”有时候也是一种相信,一种期待,相信并期待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进步!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犯了错误能认识错误,有了进步能肯定自己。让学生习惯于自己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善待自己——无论是守纪律还是帮助人,不是因为怕受处分或是为了受表扬,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心灵警言。
六、传统的教育是灌输式教育,创新教育是渗透式教育
旧的传统教育理念,过多注重知识的教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过程。把学生作为空荡荡的装载容器,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往容器里面填塞知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恰恰是心理的成长过程。学生心灵的可塑性很强,而教师最神圣的使命是塑造健全与健康的灵魂。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理念需要改革,教育方式需要改进,国家、省、市近年来已经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但要完全改变现状还需要一个过程,创新教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曙光。
关于创新教育中的渗透教育,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比喻非常恰当,她认为教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教育也应该如此,它也应该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生活当中。渗透教育还善于营造自然和谐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的养份。
七、传统的教育是客体教育,创新教育是自主教育
传统的客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将学生视为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对立于教育者的教育对象;也就是说,本来同为主体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却被教育物化了。在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看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心灵、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的建构活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动的、机械的、甚至麻木的接受。在“客体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着眼于“不许”学生做什么,而很少告诉学生“你可以做什么”;过重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权利。
创新教育把学生也看作教育的主体,而教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理想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文化环境与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建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作为传播者,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内在需要的感受,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教育则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习兴趣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遇到挫折困难,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调动和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思维才能因兴趣而插上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狭窄的知识面拓宽。创新教育是我们对过去的总结,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建设;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行动;创新教育不是“标新立异”的教育口号,而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回归。
创新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襟怀坦白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创新教育也是一种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很多人都说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造成了与美国学生的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切中时弊。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在全新的理念下,实施创新性的课堂教学,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抓住创新教育的要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弘扬和坚持传统教育模式中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要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变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创新教育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前提基础,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复亮.创新教育学概论.
[2]曾天山.科教兴国与依法治教.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研究.
[3]冯培.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
[4]詹栋梁.斯普朗格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5]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6]朱小蔓.素质教育与德育.
[7]苏富忠.谈教育主体.
[8]叶瑞祥.创新学习能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