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春
摘要:本文总结了语文教学的误区,并指出语文教学要想走出误区,提高教师素质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调整思路、充实内容、回归本色,唯有如此,才可以解放教师、吸引学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回归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致使孩子厌学,教师厌教,有人把这些原因归于教师素质低下,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偏颊。其实,语文教学要想走出误区。提高教师素质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调整思路、充实内容、回归本色,唯有如此,才可以解放教师、吸引学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要谈本色回归,我们可以先看看当前语文教学的怪现象。
怪象之一:教师累,学生烦。从教二十三年,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感觉语文教师最累、最烦,而语文教学的效率也最低。一些学生,『临时辍学也好、病假休息也好,耽误了个把月的课程,返校后课程学习吃力得很,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说法:“语文没事,还跟得上。”这让我们这些教语文的老师很是悲哀——日复一日的劳累和烦恼,换来的却是上课与不上课一个效果。
怪象之二:作文学生烦写,教师烦批。很少见过喜欢写作文的学生,翻开学生作文本。看到的作文几乎都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所有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老师带病上课、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学生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而老师则埋头作文本,带着烦躁、带着无奈批阅之后,还要接受领导的批评。
怪象之三:语文的人文性在面对标准化命题的挑战。没有人承认自己的语文差,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几乎都认为自己语文还可以;大街小巷的补习广告中,几乎没有关于语文的;浩浩荡荡的补习队伍里。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选择去补习语文。也没有人认为自己的语文好,因为谁都知道,一份普通的中考试题,专家未必答得比初中生好。
关于怪象,我们需要反思,而透过怪象。我们可以透视语文教学的误区。可以肯定地讲,从教材的设置、篇目的选择,到教师的课堂、考试的命题,都存在着制约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致使语文教学不能如课标所愿,达不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为最前沿的学科,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语文教学所选择的篇目、所使用的教法、所表达的情感,都应该与时代同呼吸,这样才可以将人文精神与时代需要紧紧融合,才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用武之地:作为最经典的学科,语文教学又必须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用厚重的文化熏陶现代的激情;作为语言学科,语文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交际。这样看来,语文教学的所谓本色回归,就可以概括为继承经典、注重实践、提高素养、关注生命。要实现这种回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为依托,实现课堂的回归
目前所使用教材无论编排体例还是选择篇目,都是经过反复论证、实践才投入使用的。而其中所选篇目。既不乏经典,又不乏精彩,其间蕴含的信息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这里就出现了怎样处理课堂内师生互动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可以肯定一点,就是我们在课堂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两者间有本质的区别;教教材,是我们现在教学最常见的误区,教师执着于词句的解释、沉迷于层次的剖析、局限于教参的界定,禁锢了学生乃至于教者的思维,教来教去。看似教得明明白白,其实全为应试;而用教材教,却是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积累、自由思考、自由解答,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让他们感受文章美的内蕴,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从而实现课堂生命与热爱的回归。
二、以综合实践为依托,实现生活大语文的回归
目前的教材设置了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我们不可以再把这看成一种变向的文化课,实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依据教材中对语文活动的要求,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搜集、调查、访谈,将他们从实践中得来的素材整理、分析、存留。学生对个人的劳动成果是十分珍惜的,直到现在,上学时候自制的学具我还舍不得扔,尽管十分粗糙,但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啊。学生实践搜集来的东西,我们要开辟板报、校刊专栏予以展示,还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给研讨、广播、访谈、演讲、竞赛等平台。让学生在多种场合展示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来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个更大的课堂。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回答问题,我们更希望学生在生活中能从容应对;我们希望学生考得好成绩,我们更希望学生在社会的大考场上思维敏捷、沉着应对。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大语文的观念,需要我们真正以实践为依托实现生活大语文的回归。
三、以经典诵读和读写工程为依托,实现人文与美德的回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也在走向世界。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客观地研究了世界各国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无独有偶,1988年7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面对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1994年台湾著名学者王财贵博士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几年来,他在台湾、美国、东南亚及大陆演讲700多场,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数以万计的儿童参与到中国文化传播的行列中来。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成,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建起了一百多所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遍全球,中华经典牵引着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麻木呢?我们可以借诵读经典的东风,坚持以诵读为先导,实现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将经典带进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让文明走进学生更走进教师的心灵。
我曾经将语文的美育功能神化。在研读与品味美文中,探索存乎天地之间的正道、唤醒存乎世俗之间的良知、感悟存乎心灵之间的情感,也许这一神话可以通过以诵读经典为依托,实现人文与美德的回归。
四、以作文为依托,实现学生真话与真心的回归
如果用最简单的办法谈语文的交际功能。就是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作文是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训练。这样看来,写作文首重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和评价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坚持让学生说真话,不生编硬造;抒真情,不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抒写真实的自我,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逐步探索评价改革,逐步增加开放性试题、增加口头表达试题。并将过程性评价纳入总评,这都是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我们期待语文教学的回归,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语文素养、人格素养的提高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