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蕊
摘要:VB作为一门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已经在各高等院校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文章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VB课程教学,提出了务实的、具有较好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具有实际培养价值的教学指导思想。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VB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5-0179-0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既具有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简单易用的特点,其编程系统又引入了面向对象和事件驱动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视界面的设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程序开发的效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VB这门课,培养学生快速地掌握开发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家和许多省市也将Visual Basic纳人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科目,许多高校将VB列入了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课程,因此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此门课程,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普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成为当代高校教师VB
教学工作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坚实基础
VB功能多,应用广泛,它能与Access、FoxPro、ODBC等数据库结合、还提供了大量的API函数,利用这些功能可以编写出很多像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实用软件,还可以编写像俄罗斯方块、华容道等许多小游戏。在教学时,我们首先告诉学生VB的这些强大功能,并将部分程序进行演示,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让他们体会一下VB的强大功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VB的学习兴趣。VB程序设计包括两部分,即界面设计和代码设计。如果将两者分开讲,像一些教授程序设计的课本一样,一开始介绍诸如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等一系列的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最后介绍VB数据类型、基本函数、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这样的学习会使得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容易伤害同学们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创建用户界面和VB语言基础的内容穿插进行。首先介绍窗体(Form)、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按钮(CammandButton)的常用属性、事件和方法,在这四个控件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用户界面;然后通过简单的代码设计的介绍,结合实例,来说明对象的属性的设置方法,事件驱动的概念;随着课程的展开,将所学过的控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一些实例。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后,就会感觉书本上有的实例有些枯燥,若在教学中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例教学法,例如在讲定时器控件时,制作一个电子表,在讲形状控件时,制作一个模拟交通信号灯的程序,则会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编程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被动地去听,所借助的媒体是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要展示一个具有大量信息的、动态的、具有真实感的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实在很不容易。在VB教学中,教师反复讲解的操作步骤,如果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仍然无法清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在上机练习时经常还是无从下手。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处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采用声、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边讲解边演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用VB编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上机时,明确上机任务,先练习课上实例,然后根据实例制作类似习题,最后综合前面学习的知识,自己编写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出通讯录、打靶小游戏等程序,有的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帮他们进行改进,有时学生的活跃思维,也会开阔我们的编程思路,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采用启发式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境,讲解难点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重复了很多遍,但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主要
是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虽然听懂了,但并没有记住。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化教学,特别在讲解分支结构、循环结构以及过程的参数传递这几个章节时,我们开发了动态课件,以一种很形象的方式演示了它们的控制流程图;第二,在程序中设置一些“陷阱”,或故意混淆一些概念,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找到这些“陷阱”,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解循环语句这一章时,笔者通常会写一段这样的程序让学生们讨论它的循环次数以及I的值:
FOR I=1 TO 10 STEP 2
I=I+2
NEXTPRINT I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两组答案,即:循环次数和I的输出结果分别为(5,11)、(3,13)。为什么一道如此简单的程序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谁对谁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错误?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出错原因:在FOR…NEXT循环中,在退出循环以前,系统会执行把“控制变量”+“步长”的值赋给“控制变量”这条隐含在循环体内的语句,然后再和控制变量的上限值相比较,才决定是否退出循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学生对循环语句的流程没有完全掌握,忽略了这条隐含语句,或进入了布置的“陷阱”,把I=I+2中的“2”当作“步长”;第三,我们开发了一套和VB二级考试相适应的练习和测试系统,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同步训练,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内容。通过这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课堂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一改以前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都得到很大的增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把面向应用为目的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项目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案例分析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分析,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和工作过程中,要求所有学生亲身经历,例如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陈述理由,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案例分析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的能力、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与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将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既能够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语言的思维来理解程序所能实现的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基本架构,为日后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考的逻辑。即便日后不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在理解、学习、使用、维护新的软件时,也能获得较强的接纳能力。
我们要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核心概念,初步具备程序架构的分析能力,能够对已知程序达到认知的程度,具备程序的使用和基本维护能力。因此,从教学内容上,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统一要求,一概而论;从教学方法上,要用灵活的例子生动的语言,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侧重于对逻辑思想的培养和计算机语言的认知与把握。
参考文献
[1]伍超奎.非计算机专业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大学林学院学报,2004,(5).
[2]夏树发,张勇.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3]沈宇平.行为导向教学法在VB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 2006,(4).
作者简介:于蕊(1977-),女,辽宁人,七台河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