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英语能力与教学行为失配原因探究

2009-06-20 07:13陈沁华沈晚笑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学行为课程改革

陈沁华 沈晚笑

摘要:文章从空中乘务专业入手,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现状及顶岗前学习过程的反思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收集的定性数据进行分析阐释。调查结果显示:岗位核心能力不足与教学行为密切相关。英语教师应从社会需求、供给匹配视角研究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体系,探究符合岗位需求的英语教学设计和评估机制。

关键词:岗位能力;供给匹配;教学行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5-0091-03

一、引言

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已成为航空公司的工作语言。民航运输业需

要精通外语的工作人员以促进旅游、贸易等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但实际上岗位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与我国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有关。为了确定具体症结所在,探究高职英语转型期适合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加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统领性,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提升学生工作幸福指数,2009年3月8日至4月18日,笔者对2006级我院空中乘务专业顶岗实习的10名学生开展了英语综合能力现状和学习过程反思的调研。调研通过访谈和E-mail问卷回复方式获取数据,对照数据进行阐释。该文主要调查被访者岗位对英语的需求和自己面临的困难,分析学习过程和岗位需求的偏差,旨在为探索高职英语可行性

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法,以探询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的现状,反思英语学习阶段的感知和理解,并认证高职英语教改方向。定量分析从实验数据中发现因果关系,方法快捷、容易操作;定性方法通过引用被访者原话,把握真实情景、隐含含义及两者间的关系,保留研究者阐释和分析的空间,分析更准确。由于本文旨在调查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学习过程和岗位需求的偏差,展示的数据属现象范畴,反映现实问题,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本质依据。对于基于现状寻找本质意义的调研,以定性分析为主、量性分析为辅的方法更合适。

(二)研究准备

在设计问题、确定范畴时,笔者考虑了以下因素:

1.访谈的日程、问题设计考虑教师课堂观察经验和学生顶岗实习。

2.日程和问题设计需符合调查目的和访谈要求。

3.访谈内容设计范畴需折射被访者的想法。

4.权衡被访者学习英语和岗位运用英语的经历,能了解到英语教学现实隐藏的问题。

5.空乘学生最有可能使用英语与各国人士接触交流。

6.为保护访谈者个人权利,定性研究的姓名使用英文名。

三、现状调研与阐释

(一)岗位英语能力现状调研分析

本项内容围绕“工作过程中听、说、读、写、译哪项技能使用最多;你最满意的;最需要提高的;你岗位中最力不从心的;假如重新开始大学生活,你会注重哪方面学习”等展开,数据采集如下。

100%学生认为熟练接待海外乘客的口语能力是航空服务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标志;90%学生对常规工作语言如广播词、接团送团、安全介绍等表示满意;70%的学生认为急需提高口语和客源国习语、文化交际的理解;80%的学生对应变能力如护理、突发事件疏通、乘客互动、劝说等方面感到力不从心;100%的学生表示假如重新开始,绝不放过一个口语练习的机会。以下是部分学生邮件交流的内容:

Timmy说:欲说不能我觉得很沮丧。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又无另外的近义或反义词替换。有时和乘客交流,脑子里想的东西,用上英语就变味了。课堂上,我很少说英语,课外说就更少了。大学英语课输入多,但我还是不会表达。大学英语科目太多。

笔者回复:口语会话至少掌握高频词800个;学会使用口语语块,保证快捷、流利、准确;厚着脸皮练习很重要;碰到不会表达时先记下,再寻求途径如问他人或查字典。双解字典是很好的老师,字典里解释和运用案例都是以高频词出现的。

Alice说:和老外交流每三分钟就可能出现两个习语,我经常被搞晕,如my cup of tea,a piece of cake,I work like a dog等,我觉得不能直译的结构很难理解。以前,我没有机会说英语,一些习语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对我来说太难了。

笔者回复:习语的确是一个难点,解决办法是遵行情境习得原则,如多读英文原著对话,看英文电影,记录新鲜的语料,与他人分享,久而久之就会用了。

Mary说:我发现听力和口语很重要,要想成为合格乘务员,必须理解乘客需要什么。必须具备基本的听力技巧如意群、重音、语调分辨。也许能听懂收音机或电视标准的英英和美英,但可能会听不懂乘客说些什么,有些乘客语速很快,且带方言,词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如电梯有elevator,lift,厕所词汇更多了,mens,restroom,lavatory,toilet等,不过我还是能够接受的。我以前爱看英文影片,爱读英文小说,爱参加院英语寝室话剧表演,这些对我帮助很大。

笔者回复:祝贺你!水到渠成的喜悦归功于你未雨绸缪的好习惯。把心得与你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吧!

以上分析显示:口语是乘务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但学生普遍不流利,英语课程多,存在重复、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建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通力合作,迅速接轨,一方面改变专业英语枯燥乏味的疲惫,另一方面拓宽基础英语语言学科的局限性,将行业英语相关的情境话题、模拟岗位、应急处理、答乘客问等一系列内容渗透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计划。高职英语教师的职责既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口语的训练,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岗位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要完成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应该向双师型靠拢,熟悉企业运作法律法规,了解岗位工作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接轨,才能培养出一出校门就用得上的合格职业人。

(二)岗位英语能力与证书的调研分析

本项内容围绕“你获得英语岗位证书;证书与就业关系;证书与岗位贴近度;学习期间你看重证书还是职业英语能力”等展开,数据采集如下。调查的学生获大学英语三、四、六级的比例分别是50%、30%、20%,100%认为证书对就业息息相关,100%认为大学英语纯属学科型教学,对等级考试有利,但与岗位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80%学生更看重证书。

访谈显示,学生没有意识到口语能力与岗位工作幸福指数的密切度,更热衷于考证以获取就业敲门砖。因对考试排名趋之若鹜,学院课程的目标、设计、评估体系限制了口语能力的培养。虽然英语教师意识到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教学过程因考试压力和学生不愿互动而步履维艰。多数教师为顾全差生用全中文授课,语法、语言点讲解、翻译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结果是,差生仍因教材太难不能接受,中等以上学生则缺“教学最佳区”而兴趣索然,因此厌学和教学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学力为例,笔者统计了2006级空乘高考入学成绩,介于60~90分、90~119分的比例分别为48.8%、39.5%;低于60分、高于120分的比例分别为7.2%、4.4%。上述数据表明,高职英语学力在稳定的基础上仍有较大落差。这样大跨度学力落差通过同一个目标、统一教材、统一学习过程,想推动所有学生英语能力形成和增值,满足学生个人需求是不现实的。

维果茨基“教学最佳区”理论认为:传统大一统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处于“教学最佳区”。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习者攀登新的学习阶梯机会。由此,笔者认为不同学力同一班级授课是不科学的,应实施A、B、C三个档次分层教学,实现目标、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分层。A层次岗位能力与等级考试并重,目标考取托业资格证书,课堂教学全英授课,采用工作导向、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情境体验型授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可考取四、六级大学英语证书。B层次获取三级证书和托业证书,课堂教学基本用英语授课,课堂加强听说训练,以真实工作或生活话题激活学习内容,任务型、体验型模式贯穿课堂教学;C层次学生获取英语运用能力B级证书和PETS二级证书,用简单课堂用语授课,强化岗位英语口语训练,并根据自己实际需求,从读、写、译中选一项进行突破。

(三)岗位英语能力与教学行为调研分析

本项内容围绕“你对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使用教材内容、考核体系如何看待”等展开,80%学生认为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吸收,没有经过内化的东西容易忘记。70%老师讲解条例、准确性无可挑剔,但收效甚微,而且口语练习很少。70%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精读具有严谨性、系统性、权威性等特点,句子非常经典,对等级考试帮助大,但内容不够新颖,超出学生的生活体验,因而互动困难。80%的同学认为考试评估体系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等级考试组成,相对终结性评价更科学,但缺乏口语的纸质考试无法完全衡量我们的英语应用水平,过程评价难以实施,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调查显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性的教学内容、缺乏口语能力的评价机制,脱离了岗位能力培养的轨道。

Jully说:以前我对老师的讲解乐此不疲,有时老师设计话题让我们说还不乐意,认为是浪费时间。我获得了六级证书,但口语与岗位需求还有距离。现在才发现,练习说话才是最好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学英语手段,可惜在学校时,我没意识到。

Joan说:其实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太多语言学科性分析,我们不会从事语言翻译或担任教师的岗位,教师只需把生活岗位中贴近的实用英语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就可以了。灌输的英语课堂缺乏交际互动,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用预习也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这培养了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Jane建议:我与乘客交流没问题。我认为老师支架式教学法对我印象深刻,老师一步步设计情景,就像和我们用心交流,我们容易被情景所激励和吸引,由此引发话题表达的欲望。

John希望:英语授课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使用英语的应变能力上,开展辩论、记者招待会、模拟岗位演习都有助于我们应变思辨、准确流利的习惯养成。

其他的被访者也一致认为非英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仍然偏重于语言结构的解读,没有过渡到语言功能也即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层面。这些问题给学生岗位适应性、融入性带来一定困难。

学生岗位职场最缺乏的是即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语块化、词序合理、逻辑通顺、条理清楚、语音语调准确构成了口语流利的因素。语言输入到输出,需要经历注意、理解、吸入、纳入知识体系等阶段,只有被注意和理解了的输入,才能被吸入;只有被成功提取了的,才能达到产出阶段(Ellis ,1994)。由此,口语应立足于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被引入了中国已达20多年,但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如任务型、问题探究型、话题讨论型等适合口语训练的活动还难以展开。因此,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手段、评估等入手进行整改,才能在培养能力过程中,把英语当做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做到交际法倡导的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出职场上能说会道的交际人才。

(四)英语资源利用调研分析

本项内容围绕“你学英语的渠道”展开,问卷统计表如下:

数据表明,学生英语学习渠道单一,主要跟随教师课堂进行,不太善于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自我管理能力

差,没有自主学习、阅读英语作品、练习写作、寻找话题资料的习惯。

其实,语言习得关键在课堂,工夫在课外,这是语言学习的潜规则。语言由多种渠道和策略历练而成,如阅读可以促进语感、文化交际、口语语块、英语习语等自然习得,没有阅读习惯,口语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劝说能力得益于写作,需要具备结构布局合理、逻辑思维清晰、重点突出等特点。有了读和写的基础,一旦到了真实语言环境,听说很快就能提高 (束定芳)。

可见,听说能力并非一本教材,打勾画圈的试卷所能给予的,拓宽学习渠道是培养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Tony 说:我不大利用其他渠道,也许是太懒吧。我发现听力难,表达完整长话的意思更难。与身体欠佳的乘客交流,我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表达我的建议。我不知道如何用词语过渡使我的演说更有吸引力、更有深度。有时说了很多还是没让对方明白。

笔者回复:突出重点,先结论再论证,用标志引导词如The first point is…The second point is…以保持话语权;留意乘客发出的信号(引导词、引导句)以及学会交流时给对方发出可接受的有效信号,以便清晰表达自己,使交流顺畅进行;读一些议论文及原著、看有思想性的电影、和老外讨论都有助于话语的输出。

Steve认为: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交流包含语言技能和文化。我不认为把语言能力分成五种技能是合适的,还应该包括理解方言和对方文化的能力。我平时爱和老外打交道,当表达不满意时我会回家查字典;我爱去图书馆借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如胡文仲教授的。

笔者回复:你是问卷中唯一把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学生。不错!

Nancy 说: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但现在或多或少具备了某些方面的跨文化能力。具备了跨文化能力与乘客交流困难就少了。

访谈表明:英语资源利用率低也是构成岗位交流障碍的因素之一。语言交际不是仅靠课堂教学能培养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英语交际。非英语母语学生需加大输入量,挖掘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如网络自主学习、电视新闻、英语讲座、图书资料、英语角、英语文化节等。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真实英语环境,让学生在体验模式中获取英语交际能力。如课前三分钟Free talk,可以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结合课文的生活体验交流,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引导使用字典培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话题表达锻炼思辨应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的课堂活动不仅锻炼岗位专业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且辐射到课外的一系列自主活动,拓宽了岗位能力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并非是教给学生很多,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索研究许多的未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失配现象,需要我们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评估和资源利用上进行整改。岗位能力提高依赖于教学行为,课程目标决定教学行为合理与否。合理的教学行为应涵盖“岗位需求、师生参与、情感交融、行动整合、培养完整人才”五要素,由此,课程设计应达成“以教师为主线”向“以学习过程为主线”的转变,倡导“任务驱动型、问题解决型、话题输出型、模拟体验型”等交际教学法培养听说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应跨越学科教育的瓶颈,打造一支“理实贯穿,通用与行业结合”的教学团队;高职学生学力不一,应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个体需求和增长绩效;英语能力培养基于自主学习,应使学生认识到英语资源多元化的意义,重视视、听、读多元渠道的语言输入,最终通过内化达成提高口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科学出版社,2007.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5]Ellis,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

[6]刘光正.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作者简介:陈沁华(1965- ),女,浙江磐安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运用、跨文化交际;沈晚笑(1982-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教学行为课程改革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