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鳌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沟通教学信息的纽带,是教学调控的依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随心所欲的提问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提问语言要准确、严密
教学语言属于科学结构语言,是数学描述方法的定量化及数学思想逻辑化的直接体现。提问是教育思想的延展,是缜密思维的拓展,是知识与能力锁链上的再创造。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或解答时要做到主题明确、清晰、针对性强,而且要语速适当,亲切动听,音量适中而又有变化。那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问题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令学生不知如何应答。
二、提问等待应有度
思考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这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一般来说完成一次提问应该有两个“等待时间”:“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简单的一问一答情况,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比率。
提问要做到提问在前,指名在后。这有利于启发全体学生开动脑筋,确保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反之,对于被提问者就有了思想压力,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对
于其它学生来说,就不会积极参与、积极动脑筋。
三、提问难易要适中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依据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设计问题。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回答,以保持信息反馈。如果问题缺少应有的深度和难度,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用“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行不行”之类的问题让学生齐答,虽然表面轰轰烈烈,学生人云亦云,思想划一,语言一致,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风,思维没有开启,造成了那只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起不到提问的作用的负面效果。提问过难则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要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的,如提的 问题生涩难奥,众多学生不知所云,会造成思维停滞的场面。因此提问必须用一定深度的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提问应重在“为什么”上,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仅思路广阔,而且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入下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问的难度应把握在:问题刚提出时,个别学生能答出,经过思考很多学生也能答出,再经点拨,多数甚至全体学生能答出。问题的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提问之后善调控
当学生对问题领悟、理解出现偏差时,老师切忌讽刺嘲笑,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做到问中有导。因为,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学生思维的再创造。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回答含糊不清或有出入时,我们应进行反问,当即提出“请说清楚一些”、“请给予补充”等要求。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实属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回答问题都是正确的,倒是不正常了。
当听完学生答问之后,要当即给予肯定、否定或做出恰当的解释,使学生对自已的答案正确与否有个明确的认识。学生回答完毕之后要及时表扬,如“很好”、“你回答的很有创意”等,多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提问不宜这样做
1.不宜提问只对个别人。提问不应只对尖子生,要面向全体。针对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特别要给学困生以机会。提问更不能师生二人说“对口相声”,对其它学生放任不管。
2.不宜提问时态度过于严肃,表情冷漠,不让学生插话、反问、发表不同意见。不良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考的生长宜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教师与否学生本是平等关系,教师要学会酝酿学术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商谈,以学生的身份请教学生,学生才能心动,才有信心,才能开动机器,全身心地投入思考。
3.不宜用提问来惩罚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或为难学生。这种做法违犯了教育规律,有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与学生群体造成对立,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有艺术的数学课堂提问是达到激活课堂因素、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巧问设疑,有感而发,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达到锻炼学生才干,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的目的。